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2000年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朝2000年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考古学家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发现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子来造纸。我会修改病句?
-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人模仿两千年,他到底强在哪里?
- 汉朝独尊儒术的由来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中国2000年历史的?
- 两千年前的汉代预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真的只是巧合吗?
考古学家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发现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子来造纸。我会修改病句?
修改为:“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子来造纸”。原句“考古学家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有歧义,是“考古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呢,还是“考古学家发现了在两千多年前”,表述不清。改句把“发现”调到“考古学家”后,消除了歧义。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人模仿两千年,他到底强在哪里?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皇帝,刘邦是在秦始皇后建立封建王朝,他建立“轻劳薄赋”的政策,使人感到要交税收少了,人们都拥护。还有他继承了封建社会的东西,推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得到重新保护。他还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另外,他还根据秦始皇设立了官瞭体系,切实保障了封建社会运转。刘邦的稳定政策,带来中国社会的一些变化,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中国的交通建设,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建设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汉朝独尊儒术的由来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中国2000年历史的?
儒家学说自从孔子创立以来,一直不怎么被重视,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是平等的,期间更是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那为什么一向不被重视的儒家学说到了汉武帝时期能凌驾于其他学说之上,一跃而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呢?对中国又有何影响呢?
西汉初年社会凋零,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道家的“黄老无为”学说最适合刚刚建立的西汉帝国休养生息的宽容政策,对内轻徭薄赋,对外与匈奴和亲,使得经济快速恢复,社会逐步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但内外矛盾也逐步变得突出,道家的“无为”学说已经不适合汉武帝的统治需求。
诸侯王国威胁: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政治地位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并且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而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可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中央集权最大的障碍。
土地兼并,矛盾激化:经过“文景之治”的长期和平发展,贵族和大官僚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剩余财富,大量购买土地,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佃户,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减少了征服的赋税和徭役来源,严重威胁中央***的统治。
边患严重: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冒顿首次统一北方草原以后,建立了强盛而庞大的匈奴帝国,屡屡侵扰刚刚成立的西汉,刘邦曾被冒顿围困于白登山上不得不靠着贿赂冒顿小妾而逃脱,而吕后更是收到过冒顿的情书。鉴于汉朝初创,国力弱小,急需休养生息不得不***取“和亲”的防御政策。经过六代帝王的韬光养晦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昌盛,急需解决北部边患。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下,汉武帝急需一种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反观法家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容易造成暴政,如秦朝;墨家,小生产者的立场,不符合汉武帝的雄韬伟略;道家,无为而治已经过时;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汉武帝迫切需要一个人来为他量身定做一种新的学说,建元六年,董仲舒在儒家的思想基础上杂糅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的长处创立新儒学,以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求。
董仲舒在政治思想上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君主专政。
经济上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道德观上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范子民行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
因此,汉武帝需要,董仲舒投其所好,两者碰撞便擦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火花。
汉武帝***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全面肯定儒学,政治上儒学成为选官和断案的标准。教育上形成儒家垄断,教科书是儒家的《五经》,老师是五经博士,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儒学在全国得以推广,处于独尊地位,自此儒学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步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虽然儒学以大一统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需求,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实行文化专制,扼杀了其他流派学说,不利于学术多元化发展。
秦朝独尊法家,汉朝作为其继承者在这方面考虑不少。创立之初并不是只有儒术,还有黄老学说,道家,诸子百家也还是存在的。汉朝前三位皇帝并没有明确儒家就是国术。汉武帝开始,由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这很对汉武帝的胃口。为什么呢?得先了解一下汉武帝时期国家背景。经过文景二帝的辛苦打基础,汉朝国力由创立之初的积弱变得强大起来,但是有一点让武帝很头疼。那就是诸侯封国。大家都知道这些存在对中央王朝来讲是***的威胁,尾大不掉是很有可能的。武帝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首要条件得找到政治思想依据。儒家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级思想可以很好的捍卫这一切。于是武帝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当然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难事,这也为后世开了先河。定了基调。
谢邀。
我从两个方面来说吧,一是儒家外部原因,一是儒家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汉武帝继位后,汉朝经过了文景之治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恢复,汉家经过了积累实力之后的必要目标就是打匈奴,解决掉这个最大的国际忧患。在这个大要求下,汉朝必须要完成内部的一统。而国家一统就要求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的声音,而此时的百家在休养生息下也在慢慢发展,各家都有了一定的实力,所以声音比较乱。
内部原因。儒家经过了秦末的战乱,自身经典遗失,没有经典原著,所以逐渐形成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而董仲舒在学成以后,自成体系,等待时机。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董仲舒怀揣着“大一统”和“天授君权”的理论来到了汉武帝面前,两个一拍即合。
两千年前的汉代预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真的只是巧合吗?
1995年10月,中日联合学术考察队正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上进行的考古发掘。
可惜,几天下来,却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发现。
正当大家都变得十分消极的时候,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齐东方来到了现场。
后来,人们都说,就是“齐东方”这个名字为大家带来了好运。
就在齐东方到达的第二天,考察队就在一座二人合葬墓的干尸手臂上发现一块色彩斑斓的织锦。
据当时的考察队员,现任新疆文物局副局长的李军后来回忆称:“那样鲜艳的蓝色,简直耀眼的让人睁不开眼。”
考察队将织锦拿回去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它有18.5厘米长,12.5厘米宽,只及普通人巴掌大小。
或许是沙漠干燥的缘故,它的颜色也一直没有褪掉,2000多年过去了,上面的红、白、黄、蓝、绿五种颜色还是光鲜夺目。
除了颜色之外,织锦上还有祥云、星辰、飞鸟、瑞兽白虎等,专家称之为“云气动物纹。”
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是织锦的上下出现两行震撼人心的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七个字,但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却是无比巨大的。
首先,这句话出现了两遍,从工艺上来说,在没有计算机编程的古代,单靠手工缝制,循环出如此整齐的两排花纹文字是需要十分高超的技艺以及运气的;
再次,这块织锦的出土地,被证明为汉代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这是一个神秘消失的古国,它的发现将填补西域历史的空白;
最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句话所代表的政治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所以,它被列为了中国首批禁止中国进行展览的文物!
很多人都说,这块“五星锦”就是汉代时期精绝国对于今天中国的预言!
它真的有那么神吗?
其实,除了“五星锦”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合葬墓的尸体枕头边上发现一块丝绸残片,上面有“讨南羌”三个字。
这块残锦应该与“五星锦”为一体的,这样合起来全文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而根据这个信息,专家也在史籍中找到了相关记载。
汉宣帝时,因位于青海地区的南羌人反叛汉朝,于是汉宣帝于是决定派七十岁的老将赵充国发兵讨伐。
赵充国本人比较谨慎,在到达西域后,认为汉军远来疲惫,不可轻动,于是坚守不出。
但是对于他的行为汉宣帝却大为不满,年轻气盛的皇帝急于建立曾祖汉武帝一样的功勋,于是下诏给赵充国说: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
这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最初的由来,也是汉宣帝对于赵充国的一个警告。
“老东西,要是再不出兵,就让你好看!”
最终,在汉宣帝的督促下,赵充国出兵分两路大败南羌。随后,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屯兵垦田,西域安定。
就以上来说,人们对“五星锦”确实存在以讹传讹,但是它也确实寄托着千千万万中国人一个美好的夙愿。
不管它的由来如何,文物,本就是应该在不同的时代发挥其不同的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2000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2000年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