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国历史名人清廉,以及三国廉洁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中,被称为“智囊”的桓范,一生中有哪些事迹呢?

正始年间,授大司农,为大将军曹爽出谋划策,号称“智囊 ”。高平陵***(249年)发生后,力劝曹爽挟带皇帝曹芳进入许昌,没有得到***纳,最终被太傅司马懿诛杀。桓范颇有文才,著有《世要论》(《桓范新书》)。

三国历史名人清廉-三国廉洁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懿看到后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则说:“曹爽对桓范内在疏远,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桓范的计策。”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桓范这位谋士,司马懿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将其称之为“智囊”。

桓范(?-249年),字元则,沛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建安末年,入丞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为羽林左监。

三国历史名人清廉-三国廉洁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桓范--《世要论》 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羽林左监,因为有才学,与王象等共撰《皇览》。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后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

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跑了!”蒋济道﹕“桓范虽然多智,但是曹爽驽马恋栈豆,必不会***纳桓范的计策。”桓范劝曹爽奉魏帝曹芳到许昌,并征四方兵马以讨伐司马懿,但是曹爽却贪恋洛阳的家财,最终没有***纳桓范的计策。

三国历史名人清廉-三国廉洁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有那些清正些清正廉洁的人及事迹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包拯——不持砚归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三国历史人物介绍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2、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3、主要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

4、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中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关于三国历史名人清廉和三国廉洁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