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洛阳都有哪些宫殿的遗址?
众所周知,洛阳是著名的古都,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洛阳的文物古迹,各大遗址区也是数不胜数!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踏着历史的足迹,去搜寻一下这些遗迹吧!
1.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1] 。遗址的的具***置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非常久远,约为距今3800~3500年,推算下来,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据说,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2.汉魏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在洛阳市东约15公里。西周初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在洛水之北,便有了洛阳这个名子,唐朝初期,这座城被逐渐废弃,因此称作“故城”!这座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540年以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这座城可谓历经风云和战火,也先后出现过多位风云人物:被刘秀称为“强项令”的董宣、看到铜驼荆棘预言国土沦陷的索靖、让《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的嵇康等。他们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和他们荡气回肠的故事,就永远的留在这座城里,不曾消散!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路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
在中国丝绸之路22个申遗的名单中,汉魏故城榜上有名。据史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帝国国王安敦派使者来到汉魏洛阳城,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丝绸之路最东端与最西端直接交往的开始。
洛阳古代一直处于四战之地,多次被战国焚毁,至今没有保留下来一座古代遗迹,就连应天门都是参考懿德太子墓葬里面的壁画仿造,不觉让人感到阴森恐怖,明堂的仿造也没有史料记载,都是靠着想象建造的,所以说洛阳的宫殿存在于洛阳人的想象中
洛阳在北宋后期经常被胡杂抢掠,宫殿在那时已经荡然无存。现有扔在使用的名字是上阳宫,一直都在用。另有上清宫和下清宫,西苑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园林,牡丹宫不知道算不算。目前修复的有明堂天堂是武则天办公住宿的地方。太初宫,洛阳宫等。洛阳从不宣传这些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实际遗迹的宫殿,发现一处重修后再宣传,和西安的套路不同。西安是先从史料上找然后再宣传,洛阳被称为古都已经300多年,不像西安那样才30年。
若论古都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所以洛阳是有皇宫,有遗址的。沿洛水之北自东向西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密集,联系密切,时间跨度大,在全世界罕见。
洛阳的宫殿遗址真是太多了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像什么定鼎门遗址,丽景门遗址,天堂,名堂遗址……咱都不说。就单偃师境内的二里头,就是夏都遗址~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清朝入关之后,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太庙,那么原来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们去哪了呢?很简单,都被搬到历代帝王庙里了。
一般情况下,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新朝的皇帝都会对前朝的皇族进行封王或者封侯,让他们继续祭祀前朝的皇帝,只不过庙数要缩减,意思基本就是将前朝的太庙变成“家庙”。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过清朝入关的时候,汉化不深,对这套制度不够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封朱元璋的后代,直到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
因为清朝一直对外宣传的是“继承明朝”,而非“推翻明朝”,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新建太庙,而是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太庙,至于明朝的历代皇帝,则被搬进了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是明朝嘉靖皇帝建立的,但这个创意却是自古有之。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历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在南京建了个庙,将三皇五帝以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共16个帝王立起雕塑,供奉起来,进行祭祀。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一般就在北京郊区或者故宫的文华殿进行。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于1530年在北京修建了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旧制。
帝王庙庙门三间,景德门五间,正殿名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设五龛,,但只设牌位不塑像,中龛供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神位,左一龛供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神位,右一龛供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龛汉高祖、汉光武帝神位,右二龛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此外,东西两庑共设四坛,从祀三十七名臣。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又把元世祖忽必烈及博尔忽、赤老温等五名臣的神位撤销。
清军入关之后,当年就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搬进了历代帝王庙,列宋太祖之后。第二年,顺治又把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请进了帝王庙,同时还把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刘伯温请了进去。这样帝王庙中的皇帝成了21位。
顺治十七年,顺治下旨,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请入帝王庙享祀,同时,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搬了出来。
康熙继位之后,推翻了他老爹的意见,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又搬了出来,重新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请了回去。
不过,康熙晚年时,他认为后人评价先代帝王应不应该享受祭祀是不合理的,于是决定将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请入帝王庙享受祭祀。康熙死后,雍正又稍作调整,于是,享祀的帝王扩大到164人。
到乾隆时期,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乾隆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不过,乾隆认为,金朝的灭亡并不是亡国之君金哀宗的责任,所以他是可以进历代帝王庙的;而汉朝的桓帝和灵帝两位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对于东汉灭亡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被踢了出来。再比如,三国鼎立时期,只有汉昭烈帝刘备被请了进来,曹丕和孙权也无此待遇,曹操没有称帝,则更没有资格。最终,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确定为 188位。
按照规定,亡国之君不能被请进帝王庙的,但清朝认为,明朝虽然亡在崇祯皇帝手上,但责任却不在于他,因此崇祯也被请进了帝王庙,另外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两位也被请进了帝王庙。而被明朝认为应该背负亡国责任的万历、天启帝被排除在外,泰昌帝朱常洛由于在位时间太短,也被排除。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进了帝王庙,享受祭祀。
尽管能够进入历代帝王庙的皇帝如此之多,中国还是有三个王朝的皇帝没有入选。一个是秦朝,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统一了六国,但向来有暴君之称,不为儒家认同,所以没有入选。二是西晋,西晋得位不正,而且后代皇帝也都不靠谱,也没有入选。三是隋朝,理由同样是得位不正,而且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对宇文家族进行了严厉的清洗,隋炀帝则是亡国之君。此外,建立新朝的王莽,唐朝女皇武则天也不在此列,因为这两人生前都自己去除了帝号。
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也从侧面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是由哪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自嘉靖修建到清朝灭亡的380年间,历代帝王庙举办了622场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自前往祭祀的16次。清朝灭亡后,帝王庙风光不再,民国时驻扎过军队、办过武术馆、做过学校校舍。到后来由于常年没有维护,屋顶杂草丛生、围墙塌方严重,甚至帝王的神位也被拿去做了切菜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