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谜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谜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字是判断夏朝是否存在的唯一依据吗?
根据我国考古界一致认同的,先人王国维先生关於考古的"二重证据法"的主要意思是:有文字记载,並有实物等互相印证的,可以相信的即可。现在问题是一,夏朝的文字记载主要是史记,也就2100年前,记载近4100年前的文字,靠谱吗?如认可这观点,那我4000多年后的今天,写篇文章,是否也是文字记载?起码应该是当时时期范围内的记载吧。二是实物,比如二里头,经60年的挖掘,国家先后投入300多亿,多学科专家的考证,至今为止,並无任何实物可证实是夏朝的,只是从一些坛罐的碳14测定中,是分为4个时期,跨度数百年,最早为3700多年《现越传越多,甚至说5000年》青铜多少年一直未公佈〈个人猜想,如青铜有超过3600年的,不早就公佈了)所以,在无实物,无当时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仅凭几个坛罐,就去认定一个朝代,是否有些荒唐呢?
夏朝正因为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我们才对它的存在深信不疑,我们这里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史学始祖司马迁,正是他的记载才不会让中华伟大的朝代夏王朝淹没在历史海洋中。
其次我要说明的是。文字绝非是判断夏朝存在的唯一证据,虽然文字记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不是唯一。因为夏王朝目前存在较多的谜题,仅仅有文字记载,是难以解开这些谜题的,我们也必须要配合考古发掘工作,一一破解难题,将一个清晰而具有说服力的夏王朝展现给世人。我相信这一天离的越来越近了,坐落于洛阳市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已经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夏王朝的钥匙,经过不断的挖掘和研究,夏王朝将在不再只存在于文字层面,而是以看的见摸得着的文物告诉我们那个神秘繁荣的夏王朝。
历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
196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明夏朝是存在的。根据二里头宫殿的建造年代推测,城市模型就是起源于夏。但这一遗址的发现,尚不能证明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夏朝还有一个夏历——《夏小正》。
夏朝与哈拉帕文明是什么关系?
对这个问题必须保持审慎。
其一,从符号和铭刻来看,这是西亚和东方两个方面的融合。此类印章在西亚有很多,上面也有符号,多数是印鉴用的,有神祗、族徽、姓氏等。哈拉帕的印章符号,有一部分确实跟甲骨文一样,如形同「亥」字的一个符号。从这两点来看,该文明受到东西两个方向的影响。
其二,年代学上看。哈拉帕是连续的,早起公元前3000年,晚至1700年。根据小麦、家畜、青铜器等考古,西亚影响应该是压倒性的。
其三,哈拉帕存续的中后期,即公元前2300年-前2200,乌拉尔山东麓平原出现了一个军事技术的爆发,它以马车、军事建筑为主要标志。考古学家称之为「辛塔什塔-彼得罗夫卡文化」。与普通见解相反,这个文化挤压了原始印欧人的几个中亚文化(雅利安是四五百年后的第二波印欧人),他们本身族群不详。
有迹象表明,该军事文化曾经很有扩张性。它在中亚侵入了原始印欧人的文化圈。在东方,可能也侵入到了黄河流域。个人认为,黄帝部族的强势崛起与此有关,石峁古城可能是证据之一。
因此,如果说夏朝或夏人(按史记即为黄帝族)跟哈拉帕有关系的话,那就只有这个因素了。也许辛塔什塔人的文化曾通过中亚进入印度。
另外一个可能是南亚大通道,即川西-云南-缅甸-孟加拉-印度。这条通道远比后人想象的繁忙,文明交流内容也非常深刻广泛,但目前考古不多。不排除东亚文化因素从该通道进入印度。
最后,夏朝有初步文字应该是肯定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了,必然有前身系统。
哈拉帕文明属于古印度文明,距今有五千年。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哈拉帕文明。他们会制陶、用象形文字、有玻璃制造、弄青铜器具。夏文明属古中国文明。夏朝距今四千年,,是青铜文明,可能使用象形文字。有人认为夏文明是独立的文明。还有人认为夏文明就是哈拉帕文明或者苏美尔人东迁。理由是哈拉帕与商代的一些陶器上的符号的类似及山海经等。证据不足,难以服众。考古学是要有切实的可以辩论的实物的,比如商代的甲骨文。
秦始皇墓有多少未知?
现代很多所谓权威、专家太过迷信一本书。当然现时代的专家、权威,大部分包装岀来。这个时代,老实做学问的人有多少?那些大学教授、院士之类的有大把大把经费,他们不把钱用部分享受恐怕不是人之常情?教授院士很多招硕、博士依靠团队?其实做事是那些人,争取经费要院士教授名头。没有静心下来很多年置疑司马迁写的《史记》,确实是有风险的事情!很多百度百科词条,甚至抄袭史记自相矛盾的地方。史记确实有许多写得矛盾的地方,那时没有逻辑学这门学科,司马迁写史据说写在竹片上,确实是辛苦了。史记没有太多时间再校对就匆忙完稿,送份给汉武帝,应该是用了或申请朝庭经费。汉武帝只看写自己与他老子部分就扔一边去。司马迁很聪明,他另抄一份应该是没有生儿子留给女儿,最后他外孙公诸于众让司马迁出名。我花费十多年时间核对史记,错的地方不少。今人对秦始皇墓的判断,大都以司马迁写的史记为准。但结合历史真实,秦始皇墓葬主体部分,应该完全被项羽毁掉,符合事实逻辑。因篇幅有限,不能再详尽展开。另专文撰写。
首先说一下秦始皇陵的规模。
1.依山而建,占地8平方公里,封土底面积25万平方米,高115米,整个皇陵面积巨大,陵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
2.地宫大而复杂,墓室要道设有机关,墓室注满水银,深不可测,弥漫着有毒气体。
秦始皇陵至今未曾挖掘,源于六十年前的一场教训。当时由郭沫若吴晗牵头,主张挖掘明皇陵,结果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技术不成熟,出土的文物几乎全部损毁,成为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况且秦始皇陵规模要比定陵大的多,不具备条件,国家是不会主张挖掘的。
所以在秦皇陵没有挖掘之前,所有对秦皇陵的传闻,都是猜测和想象。换句话说,对于秦始皇陵,我们基本一无所知。
世人对秦始皇墓的了解,基本上均依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据此记载,我认为有三个可信三个未知。
三个可信:一是修建郦山陵墓的人员规模应该可信。扫***归一后,各国俘虏人数众多,征70万人来修墓是可行的。二是用铜作椁是可信的。统一天下后,战事较少,融化兵器可得大量铜料,始皇在世时尚用来筑十二铜人呢。三是陪葬者应可信,这既是那个年代的传统,也是新皇二世表孝心、除异己的策略。
三个未知:一是墓穴内设机弩,二是用水银作百川江河大海,三是以人鱼膏为烛。主要原因是既然所有工匠无复出者,这么详尽的修建方式是如何流传出来的呢?
故此,关于始皇墓之谜,只有等待考古发掘来揭晓了。
秦皇陵在故往野史当中神秘无比,因而面对这样的现状一时间也是有非常多的谣言。有说秦陵诅咒的,有说秦皇陵有惊天隐秘的,各种阴谋论尘嚣之上。但其实只是因为秦皇陵的地位过于重要,而且又过于庞大,考古工作者们只能小心翼翼的去一点点发掘,而且至今还有 许多关于秦陵的谜题存在。
谜题一,秦皇陵到底有多深多大,以至于几十年都不能完全发掘。最新的探测结果表明,秦皇陵东西260米,南北160米,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相当于300多个标准篮球场。
谜题二,史记中说的上具天文,下穷地理究竟有什么含义。司马迁这两句话历来都是研究秦皇陵的重要资料,但是关于这两句话的解释却一直都没有让人信服的答案。近年来的发掘行动中出土了很多关于山川,星辰的壁画,这些发现大概可以解释这些问题
谜题三,秦皇陵地宫中是否真的有水银。地宫中有水银在故往的很多野史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到过,但是却一直都没有找到支撑这种说法的依据。前几年的时候,在新发掘的地宫土壤中检测到了超量的汞元素,但是浓度却又与传说中地宫浸泡在水银中差了很多,以至于这个谜题现在还没有被证实。
谜题四,地宫有没有空余的空间。这个问题相对的专业一些,但是曾经也困扰了考古工作者很多年。按照一般的墓葬习俗来说,束穴式的地宫通常会用土填满,所以地宫内应该是没有空余的空间的。也就是说地宫是一个实心的结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谜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谜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