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关于炒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宋朝关于炒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炝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2. 庆丰包子铺的炒肝是什么?
  3. 炒螺儿书博山道中壁?
  4. 锅碗瓢盆这些厨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夏商周到隋唐大地时代有这些器具吗?
  5. 古代历史上人们制作美食,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用油制作美食的?

炝炒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炒菜是中国菜区别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用碟形薄生铁锅,旺火热油,分炝炒、生炒、小炒、熟炒等,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并且,其初兴时期,仅存于宋都汴京(今开封),而且是酒肆、饭馆首屈一指的绝活。后来才慢慢普及开来。 炒是最基本的烹调技术,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烹调方法。炒菜,关键在这个炒字上,就是说菜品入锅后,需要不断地翻炒。

宋朝关于炒的历史-宋朝的炒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庆丰包子铺的炒肝是什么?

炒肝是北京地区满族传统名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正宗北京炒肝的做法:

宋朝关于炒的历史-宋朝的炒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制作食材

  肥肠、猪肝、口蘑汤、猪骨汤、料酒、淀粉、酱油、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香叶、葱、姜、蒜。

宋朝关于炒的历史-宋朝的炒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制作流程

肥肠焯水:肥肠处理干净后在锅内倒凉水,凉水中加入肥肠、花椒和料酒待锅开后焯水5分钟。  

将焯水后的肥肠改刀放入锅中,加水(加水的量以刚刚没过食材为准切忌勿多)、料酒、花椒、大料、桂皮、香叶、小茴香(略多)、葱、姜,煮40分钟,滤掉调料待用。

猪肝焯水:将猪肝切薄片,用清水反复冲洗揉搓至无血污(猪肝略带白色为准),锅内倒凉水,凉水中加入花椒待锅开后加入料酒和猪肝20秒后关火(用筷子搅动以便受热均匀)搅动30秒后捞出。

炒肝制作:锅中倒入猪骨汤、口蘑汤、煮肥肠汤、肥肠以酱油调色开锅后10分钟,加入猪肝同时调入淀粉勾芡最后多撒些蒜末出锅即可。

炒螺儿书博山道中壁?

没有炒螺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宋代诗人辛弃疾。全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锅碗瓢盆这些厨具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夏商周到隋唐大地时代有这些器具吗?

锅碗瓢盆等厨具的发明使用,是和先民饮食习惯的变化息息相关的。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这个吃熟食的最开始阶段必然是烧烤,食物特别是生肉去直接接触火,就是烧烤了,虽然没佐料没滋味,但比血淋淋的生肉怕是美味多了,这个时代有根木棍就好,也用不到什么厨具。

食物不去直接接触火,食物就得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厨具的雏形。原始先民学会了用热水弄熟食物,锅很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发明出来了,随之盛东西的碗也会有了。

煮食物是古代人最常见的烹饪方式,贵族用金属容器,平民用陶土容器,大家熟悉的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釜就是中国古代老百姓最重要的厨具,它是一种锅,当然平民是用不起金属的,只能用陶釜,早至仰韶文化就有了这种陶釜(如图所示)的存在。而炒这种烹饪方式直到宋代才普及开来,这也是得益于铁锅的普及。

所以锅算是人类最重要的厨具,是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


古代历史上人们制作美食,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用油制作美食的?

题主要问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油制作美食?

我觉得应该跟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诉诸常识想,人类应该最早使用的动物油脂。

比如:人类养猪历史历史就有七八千年之久,猪身上有大量的油脂,油脂是高热量食物,对于史前生产力低下的人类来说,应该是长期处于一种半饥半饱状态中,富含热量的动物油脂,简直就是无上的美味。

所以,人类应该首先使用动物油脂制作美食。

比如先秦时代的「肝膋[gān liáo] ,就是用猪油制作的一款美食。

中国最古老传世文献《周礼》中,记载了上古时代的八种顶级美食——「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


  • 《周礼·天官·冢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
  • 《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八珍」之「肝膋 」:就是用猪身上的网状油脂,包裹狗肝炙烤而成。

《礼记·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郑玄注:膋,肠间脂。

猪网油也就是猪的肠系膜,也即郑玄注《周礼》说的「肠间脂」。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才开始使用植物油,因为植物油需要农业种植,自然***集野生油料作物产量太低,而且植物油的压榨工艺也比较复杂。

比如:西方的橄榄油、中国的芝麻油、大豆油。

中国的榨油技术起始于汉代,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油料作物和种植的时间:

引自:刘英. (2009). 中国古代作物油料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式烹饪最典型的烹饪技法就是——热油、猛火、快翻的「炒」,而「炒」需要动物油、植物油作为导热和调味媒介。

以「炒」法制作美食,诞生非常晚。大约是在汉代以后。

比如目前所见最早文献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献《齐民要术》记载了「麻油炒鸡蛋」的做作方法:

《齐民要术·卷六·养鸡第五十九》:炒鸡子法: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齐民要术》中炒鸡蛋并不是用铁锅,而是用铜铛,铁锅一直要到宋代才出现。

东、西方都有的【油炸烹饪】,需要大量的植物油作为导热媒介。中国最早的油炸食品可能是「寒具」,也就是今天的所说的「馓子」:

苏轼有一首《寒具诗》: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魏晋时期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

传说「寒具」这种油炸食品起源自东周时代,也即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的寒食节。

寒食节需要要禁火三天,人们就提前油炸这种面食,当作寒食节的「快餐」,

《楚辞·招魂》篇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兮」一句,「粔籹」被认为就是后世所称的「馓子」,是先秦时期楚国称谓。

而当时中原称做「膏環」:

  • 《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兮。王逸注:言以蜜和米麵,熬煎作粔籹。
  • 《说文》:粔,粔籹,膏環也。
  • 《爾雅翼》:蜜和米麫,煎熬作粔籹。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饼法》:膏环,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强泽如汤饼面。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原注:“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煮之。

综上所述,古人利用油脂制作美食的应该说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人类先是利用动物油,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发明了榨油术,开始利用植物油。中国最早的食用植物油是豆油和麻油。

目前文献所记载来看:

最早的动物油制作的美食是先秦时期的「肝膋」。

最早的热油旺火炒菜法是<齐民要术>所记载的「麻油炒鸡蛋」。

最早的油炸食品是先秦时期的「膏環」,楚地叫做「粔籹」,后来也称作「寒具、馓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关于炒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关于炒的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