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马未都最贵一件瓷器?
  2. 如何验证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马未都最贵一件瓷器?

马未都说,他有一件明成化的防汝釉象耳炉藏品,这是最珍贵的收藏!

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未都说当时在古玩市场找古玩,看到明成化的防汝釉象耳炉大吃一惊。这件瓷器的市场价格高达3亿。马未都强压下震惊,向卖家询问价格。没想到卖家不识货,只要了7万块,于是马未都捡漏买了明成化的防汝釉象耳炉。

马未都现在是收藏界的大佬,手中珍贵文物无数,还开了私人博物馆,是很多人羡慕和崇拜的对象。

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瓷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一般说到汝窑,指的是宋代汝窑烧造的汝瓷。

如何验证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性?

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司马光编了一部旷世巨著《资治通鉴》,却一定知道他小时候砸过一口缸。

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前不久,收藏家马未都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对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提出历史没有真相的道理。因为马先生是器物学专家,他明确地告诉观众,以北宋的工艺水平,烧制不出来大到足以容下一个孩子的水缸。

其实在这之前早有人也提出了怀疑,因为以缸的坚硬程度,不是一个小孩子的力量就能砸破的。

那么,《宋史》中是怎么记载的呢?“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可见,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缸的体型较大,壁呈坡形,底部到口逐渐张开。由于应力向外,所以很难烧制。而瓮是大肚子,底部和口部都向内收缩,烧制时应力向内,没有后来的缸坚固。这说明了司马光当年砸的是瓮,而由于后世缸瓮不分和顺口的关系,说成了司马光砸“缸”。

但是,《宋史》说的话就一定真实吗?司马光出生于北宋1019年,《宋史》成书于元末1345年。相隔三百多年,就像我们现在再去编纂康熙年间的历史,能保证它有几分的真实性?尤其是这种人家小时候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因为从瓮的形状来看,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掉进去的,瓮的用途也不是装水。对史书始终持以怀疑精神,是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知道的都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历史,永远不可能知道真正的历史。而所谓历史的真相,就是一条条规律,一个个道理。

司马光砸缸背后的道理,就是告诉人们遇事要冷静,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必要去研究它的真实性,当然这也研究不出来。

史书告诉我们的,都是历史大的脉络走向,而细枝末节的事谁也保证不了它的真实性。就像《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陈寿和罗贯中所描绘的三国时代大致的走向都是相同的,但在细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三国演义》许多精彩情节都确定是虚构的,但谁又敢说《三国志》的细节都确定是真实的?

最后要说的是,司马光对后人最大的贡献是《资治通鉴》,而并不是砸破了一口缸。


你好,据马未都按工艺推定,北宋时期无法烧出如此大的缸。

而且《宋史》卷336司马光传有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综合多方资料可见,当时即便确有其事,司马光砸的也是瓮,且为陶制,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胎体硬度较差。加上90cm高的大瓮,还有水,也比较易碎,所以用个七岁孩子可以拿起的石头是可以砸破陶瓮,这还没算上孩子发育较好的情况和应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对力量的帮助。所以我认为是真实的。[泪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马未都讲的宋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