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历史怎么考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夏朝历史怎么考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朝历史是如何考证的?
首先,中国有比较完善系统的夏朝历史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系统的的史书,如《尚书》、《国语》、《春秋》、《竹书纪年》等,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写下了《史记》。《史记》分别有《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来记载三代的历史,而且王位世系记载十分的清晰。在殷墟遗址发现之前,西方人同样怀疑商朝的存在。1928年的殷墟考古震惊了全世界,根据殷墟遗址的甲骨文中记载的商代诸王世系来看,《史记》的记载基本正确,只是将先商(商朝建立之前)的个别祖先的顺序记载错误。这说明了《史记》记载的王位世系基本是可信的。
其次,根据甲骨文发展的情况来看,夏朝也是存在的。甲骨文自1899年以来,已经出土了15万片以上,其数量相当可观。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甲骨文单字达4500多,释读成功的有2500多个。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借”的造字方法。这些现象都足以证明甲骨文是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
第三,虽然现今中国尚未发现夏朝的都城遗址,但是已经发现了一些和夏朝同时期的青铜遗址或者和夏朝有关的遗址。如河南洛阳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出土了少量的小型青铜器,以及大量的陶器。而二里头遗址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前1750年到前1500,大约是夏朝后期的一个遗址,一直延续到了商朝前期。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后期的国王都居住在斟寻,“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说明斟寻位于洛阳一带。而斟寻氏是夏朝的分封国之一。这说明,二里头遗址极有可能是夏朝的斟寻氏遗址。
夏朝的考证主要是通过商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记载的情况来研究的,夏商周都有在青铜器上记事的习惯,在当时很多贵族为了传承将家族的许多记事写在了青铜器上,所以就有了铭文,铭文是甲骨文之后第二老的文字就是用来传承文明的。
商朝的历史考证?
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朝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即立。小辛死后,传帝小乙。小乙死后,即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历史怎么考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历史怎么考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