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汉朝历史纪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汉朝历史纪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
天干地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时期民间已使用干支纪年。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尔后各朝各代,实行年号纪年之外,并以干支法作为纪年,沿行不废。
中国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岁首。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传统,商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秦统一天下后,继承此传统,以建亥(十月)为始。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时期。太初元年(104BC.),汉朝改用《太初历》,使用建寅为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同年,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纪年替代帝王在位纪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年号制度行用后,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变革,后世统治者极少改岁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号,遂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惯例。
至此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历——汉历(农历)所***用得干支纪年方法,与皇帝年号纪年一样以新年正月朔(元旦)为开始。
天干地支纪年法一般指干支纪年。
干支(gānzhī)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汉朝后面是什么朝代顺序和时间?
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1、魏
魏国(213年 —266年)是三国时期割据***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
蜀汉(221年 —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3、吴
吴国(222年—280年),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汉朝历史纪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汉朝历史纪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