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隋朝建立的读书笔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隋朝建立的读书笔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切韵》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切韵》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韵书。是陆法言参考了前人的韵书文献,集中了多人的智慧,以萧该、颜之推的意见为主,将南北音韵系统综合研究的结果。
陆法言《切韵•序》中说:“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 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说明陆法言博览了各种韵书,但发觉这些韵书都有偏颇,都不完整,甚至互相矛盾。当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位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饮酒论韵时,对音韵之学,各抒高见,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该)颜(之推)多所决定。”在这中, 萧该、颜之推的言论和意见也更为丰富、完整和准确。“魏著作(渊)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陆法言在魏彦渊的建议下,于是在灯下提笔粗略地记录了这次讨论的结果。后来陆法言又请教了许多懂音韵的人,得到了音韵学的精华。陆法言获罪免官为民后,隐居山野,私训***,“遂取诸家音韵, 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编辑成了五卷本《切韵》。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颜之推在《音辞》中说:“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搉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之推的这席话,是他对音韵学整理的见解,也是他的同辈尤其也是陆法言编辑《切韵》的原则。 要制订一种权威的、标准的、能为各地接受的语音体系,必须以帝王都邑的音韵为主,参校各地的方言俗语,考核古音今音的变化规律,为之“折中”。所谓“折中”,既不是对这些语音要素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广收精华,融为一体。在当时要更准确地把握音韵规律,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把握金陵和洛阳这两地的音韵特点和构成。因为这两地的音韵系统,已经是各个不同时代众多语音的折中或综合。
因为《切韵》对后世影响很大,学界对《切韵》的性质、源头、构成等问题,曾进行过多次讨论,尽管讨论中有争论,理解有差异甚至有矛盾,但对《切韵》性质等问题的总体认知基本一致。
《切韵》是现今能查考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原书已经失传,但是其包涵的基本内容为后代的韵书所继承。据推知,该书收字约1。2万,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人声32韵。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作者为陆法言。隋朝初年,陆法言与颜之推、卢思道、薛道衡等知名学者对当时的各种韵书进行讨论,认为自西晋吕静的《韵集》以后所成的韵书,缺乏标准,深感各书之间互相乖违,所言不一,于是共同商榷了许多疑难之处,而且将成果记录下来,后来陆法言将这些笔记加以整理,又广泛地考察多家韵书,编撰成《切韵》。
《切韵》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代表着当时汉语的正音,在唐朝初年被定为官韵,其后出现的《广韵》、《集韵》等都是以《切韵》为基础而撰著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隋朝建立的读书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隋朝建立的读书笔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