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疑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疑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清照赵明诚离婚原因?
没有离婚。李清照是在赵明诚死后再嫁,结婚之初有多么的甜蜜,得知丈夫的懦弱以及背叛之后就有多么的绝望。所以在赵明诚死后她才会没过多久就选择了再嫁。刚开始的赵明诚对待李清照甚好,但是或许这个好是有折扣的,当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毫不犹豫的就放弃李清照。当赵明诚在守城的时候见势不对居然选择了弃城而逃,最重要的是他还放弃了自己的妻子李清照。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件事情虽然过后没有再过多的提,不过已经成为了心中的刺。
对私人来说,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好丈夫,对国家来说,他也根本就不是一个爱国者。所以这样一个不忠不义的人根本就不是自己爱着的那个人,这个时候的赵明诚在自己的心中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刚开始困难的时候是李清照陪着赵明诚度过自己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是当发达之后他立马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他选择了纳妾,对于李清照来说,这个男人对自己已经没有了爱。李清照那么高傲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去哭哭啼啼的奢求爱,她选择了冷淡以对。毕竟对于此时的李清照来说这个男人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当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自然不会为他守身如玉,毕竟他不配。所以李清照选择了再嫁,但是可惜的是再嫁选择的也不是自己的良人,所以再次离婚之后选择独身生活。
宋仁宗之后继位的宋英宗历史真实情况怎样?
宋仁宗曾生有三子,皆幼年天亡,自庆历三年皇三子赵曦死后所育皆为女儿。于是群臣向仁宗建议领养宗室为继嗣,但都遭到宋仁宗的拒绝。继嗣之事,遂成为仁宗朝后期的重要政事至和三年(同年改嘉祐元年,1056年)元旦,正进行大朝会,仁宗突然发病,神志失常,直到二月中オ病愈。
其间宰相文彦博曾向仁宗建议以宗室为嗣,仁宗表示同意,但不久仁宗病愈,事遂中止。此后范镇再请仁宗建嗣,宰执文彦博、富弼、王尧臣,以及御史包拯等多人也不断提出建嗣事,都被拒绝。直至嘉祐六年十月,年已五十二岁的仁宗,终于同意建嗣。而实际立皇子,已是次年八月。真宗弟商王赵元份幼子濮王赵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四岁时曾养于宫中,后以仁宗生子而归王府,这时年已三十二岁,被立为皇子,改名曙。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末,仁宗暴病卒。四月初一,皇子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尊仁宗皇后曹氏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后数日即病,以致宋仁宗大殓时,英宗“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宰相等向曹太后奏报后,下诏“请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务。英宗病重时,语言行动多有错乱,往往触忤曹太后,使曹太后不堪忍受,加上内侍等离间,甚至还有人暗中劝曹太后废英宗,另立新帝。
曹太后遂将英宗病中的过失及失当的言词,书以告宰相韩琦。还曾向宰相韩琦“忽问汉有昌邑王事如何”,以后又派中使送密札给韩琦,其中“有为孀妇作主之语”。日后韩琦朝时,曹“太后鸣咽流涕”,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废立之意非常明显。韩琦居中调解,说英宗病中的行为不必在意,请太后宽容。
后又对英宗说明利害关系“陛下今日,皆太后力,恩不可不报,然既非天属之亲,愿加意承奉,便自无事”的。于是“帝(英宗)大悟,自是亦不复言太后短矣”8,两宫的关系得到缓解,一场废立皇帝的危机终于平安渡过。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病愈。宰相韩琦乘机单独向曹太后表示辞相出任地方官,意在促使曹太后还政于英宗。当曹太后表示愿意还政后,韩琦又追问何时,曹太后并未回答,只是“遽起”,韩琦即“厉声命仪鸾司撤帘,帘既落,犹于御屏微见太后衣也”。英宗才得以亲政。曹太后撤帘还政于英宗,是朝廷大事,韩琦事前未与其他执政大臣商议而独断专行,遂引起柩密使富弼的不满。
英宗亲政的次日,即向执政们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早已无意于改革的富弼竟以“恐须以渐厘改”来搪塞,并不提出任何具体的改革意见。宰相韩琦在随后不久,又提出尊奉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夫妇的礼遇问题,而将英宗提出的改革要求置之不顾。其后讨论尊奉濮王礼遇(史称“濮议”)之事,遂成为英宗朝君臣的主要“政事”,直至治平三年正月方始定议,而崇奉事宜议论一直延续到九月。其间群臣意见分歧,甚至互相攻击,引起不和,正常政事实际上已处于半停滞状态。
宋英宗时期,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对官员进行考核的“磨勘”制度作了些调整。治平三年九月初,“帝欲去官冗之患”,要求制定改进措施。“冗官之患”由来已久,自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月,诏令官员每满三年进行磨勘,实际上是不论有无政绩、过失,到时一律晋升官称。
由于实行“官”(官称)与“差遣”(职务)分离的制度,而俸禄主要依官称领取,以致有些官员在家等待派遣职务期间,照样领取相应官称的俸禄,甚至满了年也同样再升官称。加上“任子”及经考试等进入官员行列的人员大增,致使五十年间,官员已增加了约十倍,然而职位有限,不少官员因而无法派遣职务,但仍坐领俸禄。
这次改革主要是延长了磨勘的年限,对所升官称也作了限制,不能无限止地升遣官称。一般文官改三年一次为四年一次磨勘,“至前行郎中(吏、兵部郎中,从六品)止”;而待制以上改为六年一次磨勘,“至谏议大夫(从四品)止”等,以减缓官员升迁官称的速度,并对中高级官称的定额作了限制,以达到减少***俸禄支出的目的。
二是对后代影响巨大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同年十月,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直至近代取消科举制度。
宋自建国,奉行五代旧制,每年都进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有时数年不进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行隔年考次,没有规律。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很有限,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次也只有一百多人。但自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次年,可能是为了争取士人对他的支持,一次科举录取的各类人员竟达五百多人,以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次改革对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作了限制,并减少了录取的名额,即“于未行间岁之法以前,率四分取三分。礼部奏名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土之数”。也即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不超过六百人,以达到减轻由“冗官”的俸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有利于澄清吏治。
但是,时隔不久,宋英宗又开始生病,其他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英宗的病情日益严重,到同年十二月下句已不能说话,只能写字表意。三十五岁的英宗虽已久病,仍不愿立太子,只是病重后不得已而立长子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册礼定于次年正月十九日进行。
治平四年正月上旬,宋英宗病死,尚未进行册礼的太子赵项即位,时年二十,是为宋神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疑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疑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