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的历史框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朝的历史框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汉朝主要民族?
  2. 什么是汉代经学?

汉朝主要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朝的历史框架-汉朝的历史框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七种。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普通话。

汉朝的历史框架-汉朝的历史框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21年5月,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

汉朝的主要民族是***。

汉朝的历史框架-汉朝的历史框架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族。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刘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并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开创“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汉朝以前我国的主体民族成为华夏族。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甲骨文的记载到周王朝的自称,华夏从崇高圣洁的服饰礼仪到中原代称。

周王朝以血缘和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了华夏族,与"夷蛮戎狄"的少数民族概念形成对照。华夏族大的民族概念逐渐形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又根据地域分布分别按照国名称为秦人、楚人、赵人等等。

但是这都是在尊王攘夷的华夏族的框架下做的进一步细分,直到汉朝一统后形成现代的汉族概念。

什么是汉代经学

经学是汉代兴起的学问.

经学作为阴阳五行化的儒学,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借助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框架,构筑了经学“天人”之学的规模.汉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天人”之学的理论体系.邹衍善言“天人”之学,号称“谈天衍”.他将“阴阳说”和“五行说”融为一体,以“阴阳消息”论宇宙的变化原因,以“五德终始”为宇宙的变化模式,旨在论证“天象”与“人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囊括天人、无所不包的宏大体系.董仲舒吸纳这了一理论成果,以阴阳五行为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将儒家传统的政治***主张填充其中,如以阴阳比况三纲,以五行比况五常,完成了汉代经学的理论奠基和改造.

其次,利用阴阳五行说的推论模式,建立了经学的方***.汉代经学的方***具有经验论和感应论的特征,这些显然深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论述邹衍思想时说:“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中所谓 “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模式,演化为董仲舒“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的经验论思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它深刻地影响到汉代经学.如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春秋公羊传》就“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古文经学也不例外.

再次,齐学的部分内容进入儒学,经学的内容杂糅化了.阴阳五行说即具有杂糅化的特征,综合“阴阳”说和“五行”说,兼及“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等.阴阳五行说这种杂糅化是齐文化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反映.汉代经学显然受到影响,如董仲舒以“阴阳”喻“刑德”,法家思想进入经学在其中占得一席之地,又讲“强干弱枝”,“赏善诛恶”,“责名考质,以参其实”,表现出“霸王道杂之”的特征.而董仲舒讲“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无声,静而无形,执一无端,为国源泉”,则显然是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历史框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历史框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