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惠州宋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惠州宋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惠州府历史?
惠州府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行政区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考古发现,惠州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秦始皇 33 年(公元前 214 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隋开皇 11 年(公元 591 年),岭南设有广州,惠州归属于广州管辖。
唐朝时期,惠州成为了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北宋天禧五年(1021 年),惠州改名为祯州,后来又改回惠州。苏东坡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在惠州生活了三年,期间留下了许多诗词和历史文化遗迹。
明清时期,惠州府的疆域不断扩大。明洪武元年(1368 年)设立惠州府,洪武二年(1369 年)撤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下辖归善、博罗、紫金、龙川、长乐(五华县原名)、兴宁、长宁(后改连平州)和海丰县等 8 县以及连平州的河源、和平等地。
民国初年,惠州府的历史结束,归属于广东省。
总之,惠州府的历史悠久,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什么要称惠州为"鹅城"?
惠州古称“鹅城”,最早见于北宋绍圣年间苏轼在惠州所作的《上梁文》,其中有二句曰:“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
”南宋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中也曰:“仙人乘木鹅至此,古称鹅岭,在罗浮西北(“西北”应是“东南”之误),即惠阳也。
”但苏轼和王象之都没有说明“仙人”的名字和“乘木鹅至此”的时间。
据惠州以前老者说,惠州古称“鹅城”的传说,是从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典故中演变而来。
谢灵运,南朝刘宋阳夏人,是当时著名的山水诗人。
宋文帝时,谢灵运为临川内史,因行为放纵,为有司所劾,流徒广州。
不久,又因谋反罪在广州被诛。
谢灵运流广州期间,有一天夜梦罗浮,明旦感而作《罗浮山赋》,其中最后几句曰:“发潜梦于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屿之细涨,上增龙之合流;鼓兰枻而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也就说,谢灵运(传说中的仙人)按照梦境的启示乘着一只二头竖起的小木船(传说中的木鹅)从广州出发,游完罗浮后至增江(今属增城)与龙江(东江古称)交汇处,再朔龙江而上,来到古惠州。
那时古惠州城区江、湖连成一片,水天茫茫,谢灵运只能在小船里过夜;第二天谢灵运爬上一个小山(今鹅岭)游玩,并在那里升天了(实则在广州被诛,后人讳说其人其事),留 下的那只木鹅变为一块陆地。
入隋后,隋文帝在这块木鹅变成的陆地设立循州(惠州)总管府,开创了惠州成为州(府)治的历史。
清初我国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曰:“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
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
” 虽然隋唐惠州府、县两城无井的原因,古代的“鹅背”之说和屈大均的“地咸”之说皆妄,而实际是城区四面紧靠江湖,一般居民不需打井汲水。
但这段记述至少可以说明“鹅城”的传说早在隋、唐两朝已在民间流传;当时惠州郡城内只有循州总管府前凿有一井(俗称“隋井”,位于今城区中山公园内)供官府饮用,居民只饮用江、湖之水的情况也大慨可信。
入隋后隋文帝在广东设立广州、循州(惠州)两个总管府。
广州古称“羊城”,传说是东周末年,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称),仙人把谷穗赠给州人,祝州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隐去,五只羊化为石羊,此后广州遂称“羊城”。
惠州的“鹅城”传说和广州的“羊城”传说异曲同工,美丽动人,千古传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惠州宋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惠州宋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