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书记载了隋朝历史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书记载了隋朝历史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隋朝粮食产量?
- 隋朝修筑过万里长城么?
隋朝粮食产量?
隋朝的粮食储备有多少?根据6大粮仓的容量估算,据《隋书》记载,隋文帝修建的4座粮仓容量在百万石以上,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可容纳2400万石粮食,回洛仓是同期修建的粮仓,规模小于兴洛仓。即使6大粮仓和太仓按最大容量***设,粮食总储量为9800万石,即2400万石X2+1000万石X4+1000万石(太仓),不到1亿石。
当然,实际的隋朝粮食仓储并没有1亿石,根据后世考古还原,黎阳仓的容量在300万石左右,因此隋朝的粮食储量大约为7000至8000万石
隋朝修筑过万里长城么?
修过,共七次。
载史料记载,隋朝修筑长城共有七次。 一、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夏四月,“召汾州刺史韦冲为兼散骑常侍。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涂亡叛。帝召冲问计,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牧宰不称之所致。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帝然之,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之役(《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亦载“是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发稽胡筑长城”,此长城当在山西西北部,“二旬而罢”,可能只是对前朝长城的修葺。 二、开皇元年十二月,突厥“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屯兵数万以备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所以这次修峻的长城当是前朝东部长城。 三、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其“东距河,西至绥州”为“西距河,东至绥州”之误。这道长城西起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黄河东岸。东至绥州(今陕西绥德西),其走向可能与今陕蒙交界的定边、靖边一带明长城相一致。 四、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隋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这次兴筑的不是连贯的长城,而是凭险而守,遥相呼应的一系列城障,方位似在今神木、榆林、横山一线。 五、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此次工程未标明起迄地点,有可能是连接上年城障的长城工程。 六、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 七、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
隋朝修筑过万里长城
到了隋朝,由于面临突厥的严重威胁,隋朝先后动用了上百万人修筑长城。由于隋朝前期的军力比较强大,因此突厥倒也没能占到多少便宜。
之后的唐朝最初也面临着突厥的严重威胁,不过唐朝却始终没有大规模使用过长城,仅有在河北小规模修筑了一段。这主要是唐朝时期奉行主动进攻战略,草原部族尚未形成强大集团,便遭到唐军打击或者肢解,始终难以对中原构成有效威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书记载了隋朝历史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书记载了隋朝历史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