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大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大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宋末年是不是北宋最黑暗的时代?
不能说北宋末年是黑暗的,北宋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到了北宋末年也是一样的很富有,GDP据说占到了世界的80%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宋徽宗时期虽然每天只顾鸟语花虫的,但是当时大宋还算是国富民强的。而应该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之后,中原大地上还是很黑暗的,但是还不是最黑暗的,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应该是五胡乱华的时候。
先说一下北宋灭亡之后的中原大地。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南方在建立了朝廷,这个时候整个中原大地都在金人的手中,这个时候大宋朝廷基本上就只能是控制长江以南的地区了,后来岳飞北伐收复六郡,加上韩世忠等人在黄天荡一战,也是把金人打退了,慢慢的大宋和金国就维持在了秦岭淮河一线。
在北宋灭亡以后的中原大地上,金人到处烧杀抢掠,金人根本没有把中原大地当做自己的国土来对待,而是占领区,所以到处烧杀抢掠。而且我们都知道当时整个宋廷都被金人虏到了北方,几千宫女,还有皇室成员尽数被欺凌。可见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金人会放过吗?
但是和晋朝的五胡乱华时代相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五胡乱华时代就真的是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年代。当时各个少数民族都开始在中原建立了不同的***, 彼此之间也是征伐不断。当时中原的***几乎是要亡国的,女人被称为两脚羊,晚上被欺凌,第二天早上就成为了军粮。据说当时石勒的大军的军粮是没有的,边走边虏人当做军粮。整个北方数千万的***据说最后只有几百万了。所以说这个时代也是最黑暗的,在历史上对于这个时代的记载也是比较少的,因为当时北方的这些民族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所以很多都是根据东晋的史书来了解的,但是当时东晋偏安在南方,对于中原大地上了解的也是很少,后世的史官对于这个时代所以记载的并不是很详细,导致后世对于这个时代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一般在学历史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带过,五胡十六国时期。
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们会发现北宋这个朝代非常奇怪。在这个时代,整个民间达到了相当富裕的程度,而与此同时,北宋王朝从整体上看给人的印象却又是积贫积弱的。所以如果从某种我称之为“青春期历史观”的角度看,北宋实在是无足观矣。北宋从太宗朝以后基本上没有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没有过一次给人深刻印象的酣畅淋漓的大捷。这个王朝总体感觉上是积贫积弱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精神文化这个角度看,我们又会发现北宋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到今天为止,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空前绝后的。北宋的思想艺术成就、文学所达到的高度,到今天为止都可以算作是空前绝后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的东西在北宋都有其焦点。那个时代随便一个准一流的人物,放到别的时代里,都是绝对的一流人物。
也不能这么说。北宋末年宋徽宗执政期间,延续了之前的大政方针,仍然是政治宽松经济繁荣言论自由。宋词大家周邦彦的创作巅峰期还不就是在这个时期?宋徽宗不强势不膨胀不专横,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为此不惜搞什么劳民伤财的“花石纲”。只是艺术与政治的错位,导致了引狼入室靖康之难,上演了令人叹息的悲剧人生。
任何一个朝代的末年总是最黑暗的时期,既然已经是末年了,那时候国家的体制、文化、法治都已经分崩离析的地步了。这个时候,百姓最苦最黑暗了。
北宋末年,由于金国的毁约,以至于攻占了当时的都城汴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两个皇帝都被掳走了,是很羞辱的一个时代,许多百姓都逃离北方,流亡南下了。
最黑暗谈不上,但是可以看到,如果国家领导人没有正事,只顾着玩乐,再好的家底也就一二十年就会亡国,宋徽宗是典型的富二代,没有上进心而导致亡国,白瞎了那么富裕的一个大宋
北宋朝为什么会经常在荒年募兵?
宋朝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发达,军事虚弱。北宋军队有百万之众,但是就是不经打,经不起战争的考验,最后连皇帝都被金国掳走了。实则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和宋太祖赵匡胤的“荒年募兵”政策有关。
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有限,适逢大灾,如若赈灾不急,农民变成饥民,饥民变成流民,流民变成流寇,国家政治经济势必受到重大影响,玩不好国家灭亡也是常事。
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说:“丰收的年景,百姓有的吃,所以有叛兵而无叛民;灾荒的年景,军队有的吃,所以有叛民而无叛兵。所以灾害之年,将百姓招募为兵,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南宋人吴做对荒年募兵的解释更为简练,“大灾之年先不要防民造反,而应该将饥民招募为兵,饥民有了吃食,心怀不轨的人,倡导反叛,也没人跟着干,上可以足兵之用,下可以去民之盗,一举而两得之。”
宋朝庆历八年河北水灾,朝廷令州县募饥民为军。当时富弼任京东路安抚使,上报朝廷:“河北水灾,农民流入京东者三十余万。臣既怕其饿死,又防其造反,遂募身体康健者健为厢兵,教以武技,战斗力可以比肩禁军。而且厢兵的军费用还少于禁军,简直是一举而多得。 ”
正因为一逢灾荒,就招民为兵,宋仁宗时禁厢军高达125万9千人,张方平上奏指出:“今禁厢兵有百万人,当兵吃饭,没有退役时间,七八年间,天下都养不起了。”宋神宗此后感叹:“穷吾国用者,冗兵也。”
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为禁军,由皇帝掌握。各地方***招来的灾民就是地方武装,叫厢兵。厢兵就是饥民组织的部队,相当于“丐帮”,战斗力可想而知。屡次灾荒后,地方的厢兵已经多于朝廷的禁军,试想金兵围城,各地方节度使带着这一群厢兵勤王,靖康之变,二帝被掳走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于2017.12
“荒年养兵”就是每逢发生饥荒的时候,朝廷开始招募士兵,让大量灾民入伍。这项政策是宋太祖总结五代乱世经验,为防止灾民犯上作乱而制定的国策。
赵匡胤定下“荒年养兵”之制后,募兵制成为宋朝的主要兵役制度。自此,宋朝军队,无论是中央禁军还是地方厢军,大都***取招募的办法来补充兵源。
事实上,赵匡胤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曾提出了一系列制度,比如禁军三衙分立、收回节度使权力等等。但是,他唯独对“荒年养兵”的政策最为满意。正如他自己所说:
“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按照赵匡胤的意思,“荒年募兵”可以让没饭吃的饥民、流民有口饭吃,避免他们铤而走险,而且还将“反抗危险”转化成了“镇压力量”,保证了军队力量的及时补充。
“荒年募兵”政策一直为北宋各位君主所遵循,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不断显现。
一是“荒年募兵”导致军队建设缺乏了***性。国家灾荒不断,就募兵不止,容易招兵太滥,士兵素质良莠不齐。而且,所募士兵终身在军队服役,从二十岁直到衰老,一个士兵国家要养四十余年,但其中可用的只有二十余年,这样的体制最容易让人骄惰,使军队战斗下降。
二是“荒年募兵”导致士兵数量不断激增,如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所述,北宋军队士兵数量太祖开国时为20万,太祖开宝年间为37.8万,太宗至道年间为6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2万,到仁宗庆历年间,已经达到125.9万,短短80年,军队数量增长近6倍。宋朝士兵除了有常规俸禄外,还延续五代传统享受额外赏赐,尤其是每三年一次的郊祭,可以得到不菲的额外收入,这样就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负担。
三是“荒年募兵”使得强壮的人更容易参军入伍,瘦弱的人却留下来务农,壮劳力都从农村流向军队,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越到后期,宋朝的荒年募兵政策越显现出弊端。但是,由于时代局限和积弊太深,北宋历朝君主都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大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大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