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夏商周,有什么著名青铜器?
  2. 商朝真的知道他们之前有个夏朝吗?为什么甲骨文没记载?还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夏朝的文物?
  3. 商王族为什么都爱用天干为名?
  4. 《夏小正》讲述夏朝有夏历!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又怎么传承的?

夏商周,有什么著名青铜器?

夏商周是青铜器鼎盛的时代。夏朝后期才出现青铜器,也很粗糙简单,代表品种也就是爵,饮酒器,以四川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为代表商朝初是发展期,中后期青铜器达到了巅峰,代表器物很多,鼎,这是礼器,还有爵、角、斝、觯、觚、尊、方彝等都是酒器,还有鼎、豆等食器。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商朝乳钉纹方鼎等。周朝初期是商朝的延续,在中后期也有了自己的特点和新的器物出现,礼器,大克鼎,壶,还有敦,食器。代表作品西周:《大盂鼎》、陕西淳化史家塬《五耳大鼎》(塬yuán)、《大克鼎》、《毛公鼎》、《利簋(guǐ)》、《大丰簋》、《胡簋》、《虢季子白盘(虢guó)》、《三年兴壶》。春秋:《王子午鼎》、《栾书缶》、《吴王夫差剑》、《曾仲游父方壶(曾中游父方壶)》、《立鹤方壶》。战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尊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鉴缶》、山西浑源李峪村《鸟兽龙纹壶》、洛阳金村《错金银镶嵌琉璃壶(已流到海外)》、河北平山中山王墓《错金银龙凤方案》、河北平山《十五连盏灯》、湖北江陵《山字纹铜镜》。

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夏商时期的文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商朝真的知道他们之前有个夏朝吗?为什么甲骨文没记载?还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夏朝的文物?

中国考古界坚持坚称二里头遗址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夏朝,但是如这样的夏时代的遗址全国有二百多处,其中发掘的才几十处。

因为商朝之前中国没有文字,而所谓夏出土文物也没有特别的时代性特点,其中的青铜器也很小型,够不成国际上普遍的文明国家的概念。

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夏商时期的文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因为有文物出土,历史上夏国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夏是不是个真正的国家,也是存在疑问的。

也许夏朝是没有的,只有夏国。

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夏商时期的文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的国家的概念也都没有,夏和其他乱七八糟的类国家规模的大小部落,***成一个以夏国为首的,松散的部落联合体国家的可能性更大,国家都观念是后人定义的,夏的时代的人还没有这种概念吧。

现在很多关于夏朝的事情,最早提到的不是商朝人,而是取代商朝的周人,有模有样的讲了自成汤推翻夏桀统治,建立商朝只到百年后被周人取代的全历史,顺便也把夏朝的历史补完了,直接上溯到大禹的儿子启。

但是商人遗留的文献比如甲骨文,却只字没提一句夏朝的事,这事本身就颇令人回味了。

商王族为什么都爱用天干为名?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文化非常古老,天干地支,我们现在可以从甲骨文里找出来,可见这个文化来源很早,天干地支五行构成了后期易经延伸作品山,医,命,相,卜的理论基础

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的运行周期。十二地支使用来描述月亮的运行周期的,天干地支都表示了事物完成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商王族那个时期,人们认为太阳比月亮重要,非常崇拜太阳,所以他们喜欢用天干来命名,希望得到吉祥

天干属于最早的字汇,且天干先于地支,天干十字囊括阴阳五行:甲,阳木,乙阴木;(阴阳以下类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商属于远古,取名词汇古朴明了。

当时社会上对取名还处于一种质朴自然的阶段,人们仅仅将名作为一种辨识记号,没有去刻意取名。商代贵族男子名多为单名,或加前后缀。有单用氏的,也有单用私名的,氏与私名连用的较少,又表明当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并未把姓氏与名连在一起称呼,形成一个完整的“名字”。商代男子在社会上一般不称姓,女子则往往在姓后面缀以氏作为称呼,未见有名。

我觉得商朝国君以天干为名没有太多的玄妙,仅仅表明帝王在王子中的兄弟排行而已。比如老大为甲,老二为乙,老三为丙,老四为丁,老五为戊,老六为己,老七为庚,老八为辛,老九为壬,老十为癸。王族有不同支脉,属于哪一支就在前面加上。如太乙、太甲、太庚、太戊属于一支,小甲、小辛、小乙属于一支,外丙、外壬属于一支,仲壬、仲丁属于一支,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属于一支,沃丁、沃甲属于一支,雍己属于一支,河亶甲属于一支,南庚属于一支,阳甲属于一支,盘庚属于一支,武丁、武乙属于一支,廪辛属于一支,康丁属于一支,文丁属于一支,帝乙、帝辛属于一支。也就是说,商朝王族至少分为16支,商朝的继承制度最初是在同辈中找,找不到再在下一代中找,后来才实行嫡长继承制,我觉得实行嫡长继承制应该是从帝乙开始的,以帝取号,表示从此后王皆为帝裔。同辈中找继承者,继承王位后就在其前加标记,如太乙为长门老二,太甲为长门老大,太庚为长门老七,太戊为长门老五;小甲为末门老大,小辛为末门老八,小乙为末门老二;仲壬为二门老九,仲丁为二门老四。至于祖、沃、雍、河亶、南、阳、盘、武、廪、康、文等,都是特殊人物的简称,表示这是谁家的老大、老二或老三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殷商时代最起码的秩序观和最基本的家族分布,能从帝王称号可以查到帝王的血脉传承,由此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商朝王室的信息,也可以校正许多关于商朝王室的错误记载。但如此记载有很多麻烦,于是后世王朝改变了这一办法。

商朝时期名字已经开始有着复杂的命名方式,但是天干本身作为一种纪年的方式,在那个时期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不仅仅是文字,其本身代表着高贵。

所以以天干作为名是高贵的象征,王族(严格来说是只有王)本身的高贵可以直接用天干作为名字,商王朝历代的王都是以天干为名,而其他的则不是;同时其他部族有身份地位被认为做出巨大贡献的值得尊敬的长者也可以以天干做名,比如妲己在正规历史中就是旦这个部落最值得尊敬的人的称呼。

《夏小正》讲述夏朝有夏历!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又怎么传承的?

不要问夏朝有没有文字,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文字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说过。

中国有迹可查的最早的文字雏形 ――――陶文,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都有陶文的发现。

但其实严格意义的第一代中国文字就在伏羲皇帝的八卦图中。那就是‘火水木金’四个字,很简单,只要大家把伏羲八卦图中的那四个‘卦’竖起来看就明白了(没有原图,见谅)

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都城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已经发现了很多文字,这些文字有明显的象形文字特征,根据研究,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经相当完备成熟,它当然不可能是从天而降的,其中必定有一定的演进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先古时代,夏商周同属一个体系,同根同源,他们的文字传承也都来自于仓颉造字。

但是商朝的建立者,本是游牧民族,他本来是没有文字的,甚至在推翻夏朝,建立统治的时候,也没有重视文字,直到盘庚迁殷以后,才大范围的使用夏朝遗传下来的民间俗体文字,这也造成夏朝的官方文字和商朝的民间俗体字之间相差悬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朝文物说夏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