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宋朝重文轻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宋朝重文轻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是什么?
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一政策称为重文轻武。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以文治国的基本基调就算是定下了。尽管军事上宋被周边国家暴揍了个遍,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达到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无法企及的高度,所谓"登峰造极于赵宋一世"就是如此。
虽然宋的灭亡要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他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上,武将的地位堪比看门狗,简直惨不忍睹。但是以武立国的宋也不一定见的国祚长久,看秦、隋两代,均是以武治国,结果二世而亡,大汉延绵数百年也是内乱不断。因此可见延长国祚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崖山之后无中华"大宋的灭亡令无数人惋惜,有人认为丢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是瘸了脚的大宋,也有人说大宋是生错了时代,在大宋弱,而是当时的蒙古、金、辽太猛,宋的强在与他们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种弱。
在以往,中原王朝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不过是一群尚未开化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有限,基本就是靠着抢劫式的打法来中原王朝抢一波就走,而宋面对的是一群已经汉化了的,有着自己固定领土的农耕国家,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也有着完备的战争机器。他们对待战争的方式也已不再是抢了就跑,而是攻一城,占一城,然后消化其***,同化其人口。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赵匡胤看着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的同行前辈们,不禁问自己,今天我造别人反,别人以后就不会造我的反吗?那该怎么办?只要武将没兵就可以了嘛,宋太祖于是"杯酒释兵权",彻底解除当初的老下属们的兵权。
不仅作为皇帝认为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容易莫名挂掉,文人、武将、百姓也是这们认为,文人觉得大乱之世不仅自己的身家性命难以保障,而且齐家治国的理想根本难以实现。别以为刀口上舔血的武将们很乐意处于乱世之中,武将们打仗的目的世什么?还不是荣华富贵吗,而现在的皇帝愿意给自己荣华富贵,那么谁还想胆战心惊的过日子不是?百姓们更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所以重文轻武是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重文轻武的政策有什么特点?
宋朝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一政策称为重文轻武。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
宋朝重文轻武,却为什么还要开设“武学”,又为什么无力抵御入侵?
这里说的“武学”,应该指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大宋王朝在国子监设立的独家军事教育机构,亦是世界古代史上最早的“职业军校”:国子监武学。
号称“重文轻武”的宋朝,为什么会有此独家创举?那就要先澄清一个历史误会:国防军备建设环节,宋朝可从没“轻”过,单看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就是不惜血本的重视。
首先一条被误会得极深的,亦堪称是宋王朝开设“武学”的社会土壤的,正是北宋王朝热血尚武的民风。
那个在后世文艺青年眼中,仿若隽永宋词一般优雅的宋朝,却更是中国历史上习武精神勃发的热血年代。自北宋开国起,民间的习武练武风气就十分盛行,相扑等武术活动,在城市乡间都十分流行。边境各州更有民间自发的习武组织“弓箭社”,闲时组织乡民苦练弓马骑射。以大文豪苏轼的统计:单是定州保州两州,参加“弓箭社”的乡民就有三万多人。好些农民下地干活时都带着刀矛弓箭,遇到贼匪就敢抄家伙上,出名的勇武。
这样的勇武精神,在这个“重文”的宋代,更是深深渗入许多读书人的血液里。满腹经纶的宋代优雅文人里,更是从来不乏武力强人。宋词的奠基人韩琦,不但是北宋一代名相,更是一代棍术名家,北宋禁军训练操典的设计人。文状元章衡出使辽国时,面对辽国军将的嚣张挑衅,当场冷静弯弓搭箭,一手精湛骑射功夫打跪契丹骄兵悍将。风情万种的诗词文章背后,就是这么多文武双全的热***生。
拥有如此好的“群众基础”,北宋王朝在群英荟萃的国子监里,开设专业培训军事能力的“武学”,自然也就顺理成章。
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宋王朝越发严重的边患。
比起后世对宋王朝“轻武”的吐槽来,至少北宋王朝的历代帝王们,对“军备”的弦始终不敢松。北宋的禁军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且有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准。以名臣蔡襄的估算说,每年北宋供养一个禁军士兵的最低花费就达四十五贯钱,且清一色长枪重斧硬弩加六十斤铠甲。百万规模的北宋禁军,就是这么用钱堆出来的。
但如此规模装备的宋军,毛病也严重:缺将。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期时,宋朝传统武将越发没地位,各级部队军官里充斥大量书生文官,专业水平也就成了问题,外行带坏内行的蠢事更是不断。特别是在宋夏战争里,范雍等昏聩文官的指挥,更把多少支骁勇的宋军带进了死路。于是痛心疾首的宋仁宗,也放了这个大招:不会带兵是吧?那就在国子监设“武学”,手把手教你们带!
于是,从宋仁宗年间起,在北宋王朝不遗余力的投入下,国子监武学,这个宋朝历史上的特殊军校,开始了蓬勃发展。以北宋煞费苦心编纂的《武经总要》为教科书,涵盖了当时包括战略战术和兵器制造等一切用兵学问。各路文武双全的牛人们,更是走马灯似的来授课。到了南宋时,“国子监武学”已是宋朝重量级的学问流派,公认宋朝“三学”之一。一批批饱读诗书的军事干才们更是从中脱颖而出,在对西夏金朝蒙古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可以说,对于不遗余力投入国防建设的两宋王朝来说,“国子监武学”恰恰补足了宋朝军事制度上一直严重的人才短板,以系统化的军事培养,从文官中选拔造就军事人才。其独特练兵育人思路,即使放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意义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两宋拥有重金打造的军队,“国子监武学”的培训成果又业绩斐然,那么宋军被动挨打直到亡国的窘境,为什么到底没改呢?这事,只要看看北宋就知道。
其实在宋徽宗在位的早期,宋朝军事实力也一度接近巅峰期。十年如一日摁着西夏暴打,眼看就要把西夏彻底铲平,却不料宋徽宗脑子犯抽,突然想联金灭辽,强大的宋朝西军,就在朝廷的瞎指挥下来回奔命。决定北宋国运的太原之战,更因不懂兵的北宋枢密院瞎指挥,强迫名将种师中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兵,结果撞进了金军的埋伏圈。大宋最精锐部队就此覆没,然后靖康之耻,大宋皇族君臣组团被抓俘虏,浩劫席卷北方。
以如此无脑的指挥水平说,莫说是强大如宋军,就算把一支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用时光机送到北宋战场上,在此等君臣的胡乱指挥下,最后也很可能含恨战败。宋朝的军事悲剧,就好比一个身体强壮却头脑愚蠢的莽汉,身体不好可以练,脑子不好才是不可救药。宋朝,就是在不可救药的愚蠢高层指挥体系下,苦苦苟延残喘,直到覆没崖山。
只可惜了,多少忠勇男儿的热血。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宋朝重文轻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宋朝重文轻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