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时期的光辉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汉朝时期的光辉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汉朝最后的辉煌是燕然勒功?
都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而文物也算是古董中的一类,不过有一样文物,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太平盛世还是战火连天,将军们都梦寐以求,那就是石头。当然,这绝非简单的石头,石头上面雕刻的是将军的功绩。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得追溯到汉朝。汉朝最后的辉煌,就是一块远在异国他乡的石头,上边记录着一件滔天军功!
此军功出自于《后汉书》,名为:燕然勒功。可能有很多人不太熟悉这个典故,但春节刚过如果关注过新闻,就应该知道,甘肃兰州五泉山的霍去病雕像下,“去病”二字已经被摸得油光发亮,因为传说摸了之后能去病消灾,所以每天都有人排队来摸。
先不说“去病”二字能不能去病(霍去病只活了23岁),但说到霍去病,他追杀匈奴至狼居山筑坛祭天,自此“封狼居胥”就成了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而能够与封狼居胥媲美的,就是燕然勒功!
封狼居胥,这难度太大。燕然勒功不一样,只要打赢了,就可以在一块石头上雕刻功绩,诗人们也都纷纷写诗赞美,比如王维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李白的“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再到范仲淹“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说了这么多燕然勒功,那燕然勒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到底又是谁主导了这一场胜利?为什么又说是汉朝最后的辉煌?
汉朝的边患是匈奴,尽管汉武帝将匈奴打落神堂,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依附汉朝,可北匈奴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况且北匈奴远遁漠北,而汉朝的丝绸之路恰好被北匈奴时刻威胁着,不仅如此,北匈奴还时常南下寇边,《后汉书》记载:时北匈奴犹盛,数寇边,朝廷以为忧。
这时候,南匈奴就提议,一起把北匈奴干掉,以绝后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北匈奴要打到汉朝来,得先经过南匈奴。
汉朝同意了南匈奴的提议。既然要打,就要有个深得皇室信任的将领。
谁呢?窦宪!
此时汉朝又出现了太后临朝称制的场面,太后名为窦秒,丈夫无子,她就顺势接过一国大权,作为太后的哥哥,窦宪这个外戚,转瞬平步青云。本来,出兵打仗轮不到窦宪去受那一份罪。
只可惜窦宪好不不死,把妹妹窦秒窦太后的情人给杀了,事情败露后,便只好请求出兵匈奴,用来赎罪。
谁曾想,窦宪猛地一比,与北匈奴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决战中,大破北匈奴,杀敌一万三,抢了马牛羊等牲口百余万头(简直不敢想象),更为关键的是,还俘虏了二十余万人。
出征获胜,窦宪命令随军出征的班固,***的在一块石头上撰文《封燕然山铭》,雕刻自己的功绩。之后,他带兵追了三千里,逼得北匈奴单于表示愿意归汉。
但北匈奴单于被打怕了,只派了他的弟弟来汉朝进贡,窦宪认为这没有诚意,于是奏请斩草要除根。
然后窦宪又一次踏上了征程,他足足追杀了五千里,比上一次还多了两千里,杀得北匈奴带着少量兵马,逃走了,不知去向,北匈奴自此灭亡。
汉朝的匈奴边患也跟着湮灭。
据记载,窦宪追击三千里才留下“燕然勒功”的石头,很显然,这么远的距离,只能说明这块石头不在国内。
2017年8月15日,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在蒙古国发现一块摩崖石刻,经确认,就是燕然勒功石。
蒙古国,真是阴差阳错,要不是当年的某些原因,蒙古国应该不算是外国吧?
燕然勒功,是汉朝最后的辉煌,因为之后的东汉,开始走下坡路,外戚干政,宦官辱主,农民起义军时有发生,几十年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之乱,开启了三国时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时期的光辉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时期的光辉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