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日本东大寺的建立与唐朝有何关系?
  2. 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

日本东大寺的建立与唐朝有何关系?

说到日本的东大寺的建立与唐朝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我先来科普一下日本东大寺的历史。

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东大寺又叫做大华严寺,位于日本奈良,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它的房顶房檐结构和造型可以和北京的宫殿相媲美。大佛殿内供奉着一尊16米高的卢舍那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佛像。寺内还有个柱子下方是空洞,据说能钻过去的人有福。

整个东大寺占地面积很广,除了大佛殿还有许多不容错过的景观,包括南大门、二月堂、三月堂、正仓院等。

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传公元728年,日本圣武***为迎接鉴真和尚前来日本,在平城京(奈良)兴建了规模宏大的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

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并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5次失败之后,历经11年,终于到达日本。

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时,正是***盛世时期,日本最仰慕中华上国的时代。

日本圣武***,不但仰慕中华文化,也喜欢佛教,甚至乎,放弃了***的位置出家做了和尚。

而东大寺可算是日本最有唐朝风格的寺庙。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政治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达造就了追求雍容华贵的审美观念,反映在建筑上,就是擅长营造气势磅礴雄伟、造型开放舒展的建筑。这一切都被日本人毫不保留地加以学习。当时的他们以一种谦虚而又羡慕的姿态遥望着长安城,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使者、留学生,全盘接受中国文化,吸收各种先进文明。佛教经由中国被带入日本的同时,佛教寺院建筑也达到了空前的兴盛时期。

所以其实东大寺的建造完全就是日本全盘接受唐朝建筑文化的一次印证。

唐朝时,最受日本人喜爱的唐朝诗人是谁?

活了75岁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共创作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通俗浅显,直白流畅,易于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诗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据说白居易诗写好后,常常先送给老翁、老妪读,如果他们读不懂,他继续修改。比如,人们最熟悉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只要是识字的人,读这首诗都不会有什么困难,读给其他人听,也无须多加解释。也正是因了这一点,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气远大于李杜等大诗人。 据说,在河南洛阳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刻着如下的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仅呈碑颂之。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这是日本学者刻的,它足以说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他的诗是由遣唐使带到日本的。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在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白氏文集》。白居易的诗一经传入日本,由于通俗浅显,很快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达535首;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达139首之多。 众多的遣唐使留居长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与中国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与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他没少带回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可是日本人对李白、王维作品的喜爱,远不如白居易。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白居易的诗日本人容易懂。 从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一事,我们应该想到,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如果人们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学者研究隋唐历史的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