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唐五代的书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唐五代的书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书法的发展,分明是东晋下传宋齐梁陈隋唐,为何大家都以为隋唐延续的是魏碑呢?
书法的发展历史,应遵循其内在变化和轨迹。
书法作品所处的朝代,作为参考,与作者本身关系较大,历史环境可以研究作者本身的境地,继而延伸到书法自身。
就像一个人中了个***,这是作品书法。而他的工作,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就是朝代。有一定的关联。并不能成为直接主因。
是对书法能够作为一个学类整体,能够有分割加剧的看法代入趋向。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是楷书与魏碑 有没有一致性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当然是有一些一致性的,所以,隋唐时代,也不是完全都是“楷书”,而是楷书魏碑并存的。
中国书法史上是没有“魏碑”这个说法的,清代才提出“魏碑”。而楷书这个词,起码唐代也没有。
东魏《敬史君碑》。
魏碑,指的是产生于北魏时期的碑刻书法。
清代以前对这些书法,基本没有什么研究,也没有引起过重视。因为,魏碑是一个被唐代以后遗忘的书法。
但是,清代对魏碑的研究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分析“魏碑”书法产生的原因,也没有区别同样是“魏碑” 书法差异却是很大的。
比如说《爨龙颜碑》与《瘗鹤铭》、《郑文公碑》的笔法风格差异很大,与《始平公造像记》的笔法风格的差异也很大。
这样,对于我们现代书法研究,也就带来一个问题。
《瘗鹤铭》。
为什么有的魏碑与楷书差别不大?为什么有的魏碑与楷书差别那么大?
这些问题完全是传统中国书法史的错误造成的。
传统的中国书法史,实际上是一个王羲之书法体系。
这个书法史分两个阶段认为,王羲之以前是大篆小篆,然后是隶书。隶书之后一变,就是楷书了。
所以,从王羲之开始就是楷书、行书 、草书的书法时代了。
《郑文公碑》。
但是,历史事实是,楷书不是因为王羲之的整理成熟,一下就流行全国了,而是隶书在王羲之时代继续使用、发展、变化。
一部分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就是楷书体系,一部分与王羲之书法风格不同的,就保留了一些隶书的尾巴。
这些有隶书尾巴的书法,大部分就是“魏碑”。
为什么魏碑书法体系里差别很大,而楷书体系差别不是很大?
《始平公造像记》。
这个道理恰恰就是因为,魏碑直接从隶书演变,因为隶书的风格是从民间书法发展过来的,所以,风格特别多,而魏碑也是民间书法家对隶书的楷化,所以风格差别很大。
而楷书是限制在比较传统的书法家体系的。
例如,王羲之学卫夫人,卫夫人学钟繇,钟繇据说是学蔡邕。
而王羲之又传王献之,王献之传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智永,智永传虞世南。
那么,在这样比较单传的一个书法传统里,书法风格和用笔方法,自然就差别不是很大了。
王献之《洛神赋》。
而魏碑书法的使用者占绝大部分群体,所以, 有广泛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但是,魏碑也是不断发展的,最后与楷书不谋而合。
隋仁寿三年(603)的《苏孝慈墓志》
所以,隋唐时代的书法,看起来有点不像“楷书”,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并没有学习魏碑,对魏碑非常陌生。
包括今天我们都说欧阳询的书法有魏碑遗迹,但是,古代就没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古代没有魏碑这个概念。
欧阳询《皇甫诞碑》。
事实上,有不少“魏碑”非常接近楷书,只是没有承传这些书法。
那些接近楷书的书法,实际上也就是接近钟王书法的风格。
隋唐时代,书法的统一性有了很高的自觉,所以,抛弃“魏碑”也是历史的必然。
书法在隋唐时代趋于统一,说明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在书写便利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从东晋也是不断扩大的。例如,东魏的《敬史君碑》中,有好多字属于王羲之体系的行书写法。
隋代的《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都已经很接近楷书了。
只是近代才提出魏碑问题,同时又学习魏碑了。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魏碑中有些书法作品,也是楷书作品楷书风格。
首先要指出这个问题是一个存在错误的命题。
隋唐以后的书风怎么可能是以为魏碑主要的线索发展呢?
中国书法的形成,书法的概念就是在唐代形成的,唐代的人去梳理之前的书法传统,特别是魏晋书风把它进行规律化,系统化,形成了永字八法为代表的唐法。
书法?书法就是书写的方法,一定去梳理的是毛笔和纸打交道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书法一定要重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说唐人的书法是魏晋时期的延续。当然,我们不排除唐人的书法在早期吸收过北方的碑体。
比如说,欧阳询的书法就带着很强的北方的书风。
但是应该说无论是智永到虞世南到褚遂良都是以二王法脉为主干,兼收并蓄时代书风而形成的唐代特殊的书法风格。直到颜真卿出来,把书法的向背关系,也就是纵向的竖画之间的这种关系变成了像篆书的笔势,其笔势***。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从起笔的运行方式来说,颜真卿走的并不是于二王相反的方向,他是把王献之的外拓法进行了发展。
也就是说,王羲之的字带有很强的隶书韵味儿,王献之的自然带有很强的篆书韵味。
二王书风是整个隋唐时期书法的源头活水。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谢谢邀请。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代表体系是魏碑,又因为北北朝时期的魏碑更成熟、更有代表性,所以魏碑又成为北碑。北碑,严格说也是楷书。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
我国的书法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隶变,一次由篆书演变为隶书,一次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隶书向楷书演变,首先经过魏碑阶段,进而过渡到楷书。
所以,魏碑既带有隶书的特征,有具有楷书的意味。
魏碑同唐楷的主要不同点
魏碑既然是隶书的过渡书体,它同成熟时期的楷书,即唐楷就有许多差异。
1,波磔笔画比较夸张,尾部明显上杨,还具有隶书“雁尾”的样子;
2,竖撇笔画比较夸张,往往仍然写作竖弯,不似楷书那样流畅简洁,也带有隶书的特征;
3,横折笔画不同于唐楷,往往不用顿笔,而用圆转笔法。
南北朝时的楷书以魏碑的形式存在,它是隶书向今楷过渡嬗变的时期。而唐代则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先说说南北朝时的楷书。
“北朝墓志与南朝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分势的消长。南朝真书当时南方民间心风的影响,力去分势;北朝真书仍收中原旧习,大多尚具分意。”
北朝因缺少精研书法的文化氛围,仍继承了汉代重视碑刻的传统,将新兴的楷书应用在碑刻上,此时魏碑表现的是粗犷、雄强的风格体貌。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的代表碑刻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精严而富于变化,格调高古二韵趣横生。
而在南朝,更注重才调性情,以帖学发展为主,表现的是一个高贵脱俗的“韵”字。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将文字进行改革,追求的审美崇尚自然、直率而又富有野趣。
到了隋代,北碑与南帖并存,南帖北碑趋于融合,以《董美人墓志》为代表。
▲《董美人墓志》
《董美人墓志》从字体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也可以看到外方内圆的用笔。
书法发展到了唐代时,审美追求“尚法”。唐朝对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当时书法以南帖为正宗主流,同时融入北碑,使南帖遒丽的风格中糅合进魏碑雄强的风骨。其中,唐楷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是欧阳询。他的书法法度严谨,笔力险峻,同时融合了魏碑刚毅朴茂的特征。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用笔方整、紧凑,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
以上是魏碑到唐楷的大致演变过程,从中可看到这一时期楷书由一种不成熟的书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总体而言,魏碑趣味性强,风格各异,但各种写法尚不成熟。而唐楷则发展成熟,法度严谨,但也逐渐失去变化与上升空间。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快速浏览下我国文字的演变史,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字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后有初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的金文,承接甲骨文发展而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而提出“书同文”,将文字和书体统一,于是有了“秦篆”,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而在秦朝由篆书又演化出一种字体——隶书,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除此之外,还有草书、行书、魏碑体、瘦金体等。
在书法界有个说法叫“汉隶唐楷”,可见楷书在唐朝已成主流。
楷书有什么特点?
楷书字形方正,是由古隶演变形成。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风格则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被称为魏碑体。南派书法则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魏碑体是北朝碑刻书法作品的统称,因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也叫魏楷。其特点主要有三点:
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突出的特点是捺撇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楷书从南北朝到唐朝,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隶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更因为在书法中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书史之祖”。后来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给人以精美之感的书法,恰与钟繇形成对比,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影响了今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作为南朝的书法大家,在永欣寺潜心研习了二三十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限”的典故。他传的“永字八法”对后代楷书立下了典范。
被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除了王羲之,其他三位均是出自唐朝。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初唐四家”的称号,分别为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和褚遂良,四人皆以楷书见称。
可见,楷书在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虽然这些名家都以楷书见称,却各有特色,可以说后人是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也是王羲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来博取众长,在前人基础上自创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辉,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传世墨迹楷书《自书告身》。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亦是极富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构匀称,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有斩钉截铁之势,骨力道健。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
为何楷书在唐朝得以大力发展
在唐朝之前,知名的书法家并不多见,自然楷体的发展就比较缓慢。结合唐朝历史我们知道,***就是一个艺术国度,“歌舞凌烟阁,酒酣意淋漓”,琴棋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所包含的艺术内涵也逐渐渗透到了书法之中,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从南北朝沿袭而来的树碑立志之风,大大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而到了唐朝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爱书法的皇帝,不仅请虞世南做自己的书法老师,还把书法好坏作为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标准。
可以说,书法在唐朝获得了未曾有过的最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也因此涌现了诸如上面提到的大量书法家。正是大气的唐朝盛世,才孕育并发展了大气的唐朝艺术,包括本文浅谈的书法,这也是造成其前后差异较大的原因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唐五代的书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唐五代的书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