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朝历史人文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宋朝历史人文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
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宋辽之间的对峙的基本情况。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元与亡国的柔然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刚学会定居也没多久,但是有好马,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遇到灾年了养不活自己,人口太多了也养不活自己。春夏相安无事,遇到冬天没吃的就南下抢劫。而宋朝人作为农耕民族,最希望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足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澶渊之盟时期的战争,就是发生在契丹人南下抢劫的过程中。并不是宋朝不想抵抗,而是你今天把他赶走了,明年他照样会来。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至于让自己吃亏?宋朝的君臣可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签订了貌似吃了大亏的澶渊之盟。而这个澶渊之盟,宋朝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占了大便宜,最终还导致了契丹民族逐步沦落。
澶渊之盟主要约定了四件大事:
一、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互称南朝、北朝。这一点比石敬瑭强多了,谈不上吃亏,更谈不上丧权辱国。
二、划定边界。燕云十六州不是宋朝划出去的。现在看样子没有能力收回来,那就先划界停战,也谈不上吃亏。
三、宋朝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
四、边境设立榷场,开放两国贸易。
猫腻就藏在这三、四条之中。
到底每年给辽国多少钱呢?是多还是少?换来的是什么?
拿宋朝官员的工资说吧!开封府尹包拯每年的正俸(标准工资)为300贯/月,加俸(奖金)为30石米粮/月和1500贯/月公务开支,职田(生活补贴)2000石米/年。同时还有大米、小麦、绫、绢、罗、绵、木炭、柴禾、干草等补贴。共计每年的收入为22000贯左右。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包拯的年薪为2.2万两白银。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折合起来,每年约为30万两白银,大约为13个包拯的年薪。当年负责和辽国谈判的钦差是曹利用,回来后直接扑倒在宋真宗赵恒的面前,大哭道:“臣罪该万死!许给契丹人的钱太多了!”,把皇帝吓坏了,等听到曹利用说“三十万两”,赵恒一脸懵逼,怎么才要了三十万两,这么少,不就是几个高管的年薪吗?还重赏了曹利用。
契丹人着实对宋朝不够了解,他们认为要的够多了。辽国就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丝,宋朝就是个投鼠忌器的富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换取的是长期和平,比每年一次反打劫划算多了,新招聘几个能打仗的高管也,恐怕30万两也不能打发吧!
开放榷场才是后手,宋朝给的不是钱,是投资
辽宋边境设立的榷场才是老谋深算的条件。榷场是两国指定的边境贸易地点,比现在的自贸区地位高多了。既然是贸易,我们看一下,都交易什么呢?辽国出口给宋的主要是马、牛、羊,附带着还有些药材、皮货等。而宋朝出口给辽国的就多了去了,有粮食、手工制品、绫罗绸缎、艺术品、农用工具、陶瓷品等等。这边境贸易宋朝对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相当于10:1以上。不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收了回来,还又多赚回来了几十倍的钱。你说这生意划算不划算?跟美国的马歇尔***一样,给了你钱,我最后都翻倍赚了回来。所以说,宋朝给的是投资,不是贡钱。
最要命的还真不是钱,而是对契丹人的改变
宋朝的岁币给谁了?国家都分给了王公贵族呗,能大量买宋朝商品的是谁?不也是这些人吗?你说宋朝每年给这些人钱,他们还会支持去和宋朝开战吗?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鬼才会想去侵略宋朝。澶渊之盟后,只要得了这些钱,这宋朝的边境算是平息了。
宋朝不像汉唐,因为失去对草原的控制,宋朝一直缺少良马。这个对骑兵作战影响非常大。榷场开放后,一些马匹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不过当时辽国严禁战马出口,但你管得住走私吗?以榷场交易之名,行走私之实,***都能给你做出来。你说宋朝这个自贸区建的划算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契丹人上层日子好过了,就不想打仗了,当年的契丹骑兵一去不复返了。宋朝像养猪一样把这些契丹高层养了起来,这个民族脱离了饥饿状态之后,战斗了开始大幅下降。后期,金人崛起时,攻打辽国,势如破竹。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但宋朝的朝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契丹人的还是比较单纯,哪有宋人的城府深呀?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也不是所有乘胜签订的条约都对自己有利。
对于《澶渊之盟》是利是弊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有大量分析,静夜史认为: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弊要远远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边界底定,北宋再无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夺回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历代君主的梦想。
这个梦想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经过宋太宗赵匡胤,一直到宋徽宗时代,都没有彻底消弭。
之所以这么痴迷,不是北宋皇帝有多么热衷于向外开拓,况且这片区域面积也不大。实在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屏障,更是重要的养马基地。
一般而言,宋辽两国的实力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此消彼长。换句话说,两国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只要不确定,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一旦条约签订,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就彻底宣告了燕云十六州的永久丢失,此后北宋永远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正当理由!
对于北宋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北宋绝对没有自我感觉可以高枕无忧。其后北宋在河北大造柳树林和河网防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能和平发展的,是辽国,因为他们军力强大,且占据主动。《澶渊之盟》让辽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北宋仍然是心惊胆战!
2、承认辽国正统地位,北宋形势更加被动
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王开始,中原正统成了后继王朝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个正统问题在大一统王朝还好一些,而一旦中原突变,南北分裂,那就很麻烦了,就不仅仅是抢夺个传国玉玺这么简单了。
西晋灭亡后,伴随着五胡乱华,中原进入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南朝被认为是中原正统。而隋朝要成为中原正统,就必须要彻底消灭南朝,统一天下。
所以,中原正统只能有一个,为了争夺这个正统,并存的两个或者多个***必须要进行殊死的争夺,比如北朝的前秦皇帝苻坚南征东晋,南朝的陈庆之北伐等。
而北宋建立后,南北朝局面再次出现。对于北宋而言,局面更加被动。首先辽国造成了封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争夺正统的资格,其次辽国建国比北宋更早,比北宋更加有合法性!
所以,北宋面临的形势比南朝更加被动,北宋如果想要争夺正统,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争议状态,也就是不确定状态。
而《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就等于北宋默认将正统拱手让人。因为辽国占据的空间更大,包括西域、高丽等都以辽国为正统,至今俄语中还以契丹作为我国的代称!
条约的签订不仅让当时的百姓和藩属国比较蒙逼,让后代修史的官员也很为难。元朝史官脱脱权衡之后,将宋辽、宋金两国作为并立的王朝,即都是中原正统。
3、岁币加重北宋负担,经济战徒有虚名
《澶渊之盟》被传颂得最厉害的,就是它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经济价值中,流传着两种观点:
一是“省钱理论”。即北宋和辽国战争每年花费数以亿万计,而条约一签订,北宋每年只需要付出岁银10万,绢20万,实在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二是“经济战”理论。即北宋利用这30万岁币和边境的榷场对辽国进行经济战。虽然赔了30万,但榷场一会儿的功夫就赚回来了,而且还可以让辽国对北宋产生经济依赖,北宋用经济手段足以拖垮辽国!
说省钱的,大概不知道仁宗时期的“庆历增币”,看到北宋和西夏屡战屡败,辽国就趁机来讹诈北宋!而且虽然宋辽停战,但辽国从来没有化身和平使者,他们开始退居二线,转而扶持西夏和北宋开战,北宋之前在辽国战争中花费的钱,现在花到了西夏的身上!
就好像你虽然不抽烟20年,但是也不一定就可以攒下一辆宝马的钱。钱不花在烟上,也可能花在其他方面!
请问钱省到了哪里?
说经济战的,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弱国可以成功对强国发动经济战的!
因为经济战发动的前提,是强大的国力!在经济战玩不转的时候,强国可以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比如美国这样的。
而当辽国感觉吃亏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打击北宋,而北宋如何能保证经济战的成功实施?
所以,《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绝对是吃亏的。因为随着北宋“三冗”问题的加重,后期岁币也成了北宋的巨大负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朝历史人文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朝历史人文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