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不让人说话的典故?
  2.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国都吗?有哪些相关历史故事?
  3. 夏朝或者更早的传说,有哪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不让人说话的典故?

这个典故叫道路以目。

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夏朝以前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怨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夏朝以前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夏朝以前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了防止老百姓说自己的坏话,周厉王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即来报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在一起讲话也不敢了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相传桀是夏朝最后的一个国王,发子。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桀还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在位5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

山西夏县是夏朝的国都吗?有哪些相关历史故事?

山西夏县确实曾经是夏朝的都城安邑,但只是在启的后期当过都城。启的儿子太康就把都城搬到斟鄩(今河南二里头遗址)去了。安邑在整个夏朝也没有废弃,而是作为一个大城镇守夏朝的西北方向。夏启的安邑都城在夏县的东下冯遗址。

1,鲧、大禹、启的早期都城

根据《竹书纪年》《史记》可知:

夏部落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部落,姒姓,由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以夏后氏为部落首领。

鲧领导的夏后氏原来就居住在夏县,与尧都(今襄汾陶寺遗址)不远。

当时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洪水。因洪水太大,鲧用筑坝拦截的方式失败。

尧舜把鲧和夏后氏部落流放到崇山(今嵩山),大禹在嵩山出生。

大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舜的禅让接班人。大禹为了躲避舜的儿子商均,带领夏后氏迁到嵩山南门的阳城(今河南登封)。

《史记·夏本纪》: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启当夏王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在阳城以东。

搬迁的理由主要是,夏后氏部落人口膨胀,原来的阳城无法容纳。启在阳翟开拓了一个新的都城,但也保留了阳城作为一个大城。

同一个部落的有扈氏,反对启当王,从西面进攻。阳城就成了启的一个缓冲的城池,启最终打败了有扈氏。

2,启的后期将都城搬到安邑(今夏县)

夏县,本来就是夏后氏的老家。

夏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夏县东北方向是陶唐部落(尧的后代),西南方向是有虞部落(舜的后代,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这些部落对启破坏禅让制都是不满的,但因为夏后氏在治水中积累了巨大实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为了震慑这些部落,夏启决定在老家夏县建一个都城,就是安邑。

并且夏县靠近解池的盐湖,有取盐之利,可以用盐去向各个部落交换各种物品。

3,夏县东下冯遗址

遗址在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两岸的台地,年代公元前1900~前1500年,是夏启后期的都城。

到了太康时期,夏县不再作为都城,但仍然保留的一座大城,繁荣400多年。

东下冯遗址有城墙,外面有护城壕。

出土的工具有:陶器,骨器,铜器,还有青铜箭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夏朝或者更早的传说,有哪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潇湘竹与望夫石二大凄美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夏朝或者更早的传说,目前所知人们传颂最广、最著名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有二个,那就是潇湘竹的故事与望夫石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舜与娥皇与女英的爱情传说却不知望夫石的传说讲述的是谁的爱情故事?唐朝诗人王建曾题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它讲述的是夏帝禹与涂山女娇的爱情故事。

1、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

夏朝建立前,传说帝尧看中舜的品德与才华,禅让帝位于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于舜,舜与他的两位妃子娥皇与女英感情深厚。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非常悲痛,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后人感怀这样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将此竹称为“潇湘竹”或“湘妃竹”。

2、禹与涂山女娇的故事

现***古已证明夏朝是真实存在的。1959年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证实“夏墟”即为偃师二里头遗址。舜死后,大禹继位,建立夏朝。夏禹建立***后,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史书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为便于政治统治,禹将天下分为***。在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却不知在大禹治水时,还传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3、涂山女娇是谁?

中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禹的父亲被推荐治理洪水。鲧治理洪水的办法就是用土。他修建堤坝企图用来挡住泛滥的洪水。无奈洪水滔天,根本抵挡不住,所修堤坝轻易得就被洪水冲塌。舜召集群臣,“问谁可治理洪水?”大臣们推荐禹,禹暗下决心:我的父亲没有治好洪水,我一定要治好洪水,给百姓带来平安。禹为了治理洪水,不惜千里从黄河流域来到淮河边上的涂山。他以真心换来涂山氏族长的《水经图》,也在这里邂逅了涂山氏族长的女儿涂山女娇。禹赢得了涂山女娇的芳心,娶了涂山女娇。婚后不久禹便与爱妻分别,离家去治理洪水。

4、望夫石

禹吸取了他父亲堵水的教训,***用疏通的方法来治水,效果很不错,将洪水一路引向黄海。在他的努力下,水患明显减轻。最终历经艰辛13年将洪水治理好。为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禹为了疏通淮河,劈开荆、涂二山,而他的妻子涂山女娇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大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有进去探望。涂山女娇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日夜思念丈夫,每天都去江边向禹治水的地方远望,朝思暮想,最终化作一块望夫石,望向大禹治水的方向,望夫石从此变成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故事是否完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