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夏朝的君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夏朝的君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朝君主?
夏朝(前2049年—前1577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
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皇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五百年(一说四百七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五百余年。
夏朝共有17个王,其中因史料缺乏,作病死的13王;国亡后被饿死的1王;自刎而死的1王;被夺去国政后凄凉而死的1王;身为傀儡,忧愤而死的1王。
夏朝君主寿命?
夏朝诸王在位时间分别是:大禹7年,启16年,太康4年,仲康7年,相28年,少康21年,杼17年,芬44年,芒58年,泄25年,不降59年,扃18年,胤甲8年,孔甲9年,皋3年,发7年,桀31年。总共为362年
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灭亡的历代皇帝在位时间表是怎样的?你怎么看?
现在喜欢历史的人还是有不少的,毕竟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既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同时还能得到很多有用的启发,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的手段。历史其实并不难学,只需要掌握好大致的框架即可。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只需要大致知道有什么朝代、某个朝代大致对应的时间即可,如果要往深里学,记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事实上,单纯记时间很枯燥很无聊,最好能将所要记的时间同某个***给联系起来,否则记了也没多大用处。
再说回皇帝,秦朝以前并没有皇帝的说法,一般叫王、大王、天子之类的,皇帝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为彰显自己的功绩,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为皇帝。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称皇帝开始,到公元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这2132年里,中国共有皇帝422人。
需要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君主是没有称皇帝,也就是说,某一个***的皇帝人数跟该***的实际君主数并不相同。
这里金兔找来了历史上部分皇帝的寿命,如果想要知道某个皇帝的在位时间,也很好推算。以刘邦为例,刘邦是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公元前195年去世,那么这段时间就是刘邦在位的时间。
刘邦之后是刘盈,因为继承刘邦的皇位,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188年,所以从公元前195年至公元前188年即为汉惠帝的在位时间。
当然,仅仅是记时间很无聊也很枯燥,大家就挑着来看,也可以将之收藏下来哦。
夏朝的建立者是禹还是启,为什么有些老师说是启,你认为呢?
感谢邀请。
我觉得,夏朝的建立者是禹还是启,这个事不难判断。
目前,关于夏朝,还没有确定的考古学成果作为判断很多相关事情的依据。所有关乎夏朝的问题,皆来源于古文献的记载。
那么,判断夏朝的建立者是禹还是启,只能看古文献怎么说。
古文献里,关于这父子两个谁是夏朝的建立者有不同说法吗?
没有。讲到夏,都是从禹讲起的。
所以,只能说禹是夏朝的建立者。
至于哪个老师怎么说,就无关紧要了,除非他有更可靠的考古学证据或古文献证据。
说到禹是夏朝建立者的古文献证据,至少可以举出一下三种。
一,古本《竹书纪年》。
其中的“夏纪”,是记载夏代纪年的专篇,如下——
1,禹,居阳城。黄帝至禹,为世三十。禹立四十五年。
2,启,启曰“会”,益干启位,启杀之。九年,舞九韶。二十五年,征西河。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
3,大康,大康居斟寻。乃失邦。
4,仲康。
5,相,后相即位,居商邱。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七年,于夷来宾。相居斟灌。
6,少康,少康即位,方夷来宾。
7,杼(帝宁),帝宁居原,自原迁于老邱。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8,芬,后芬即位,三年,九年来御。后芬立四十四年。
9,荒(芒),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10,泄,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二十一年,[陟]。
11,不降,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六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
12,扃。
13,廑。
14,胤甲(孔甲),帝廑一名胤甲。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15,昊,后昊立三年。
16,发,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其自立为桀。
17,桀,居斟寻。畎夷入居豳、岐之间。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筑倾官,饰瑶台。大夫关龙逢谏瑶台,桀杀之。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
以上1-17***数字,为阅读方便而后加,非《纪年》原文。
《纪年》“夏纪”,还对夏代世系做了一个总结——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尽管古本《纪年》已残缺不全,且记事简略,但其对夏代系年记载十分清晰——即,夏后共历十七君,夏代总积年为四百七十一年。
目前,古本《竹书纪年》是对夏后世系记载最详细的古籍。
二,《史记.夏本纪》。
其记述如下——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中间讲了一大段鲧禹治水云云,其实讲了三个要点,第一,禹治水功劳之大,奠定了其成为法定继承人的地位;第二,舜禹禅让的权力交接过程;第三,启伐有扈而确立“父死子承”这种家天下***的新模式。
司马迁接着说——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司马迁关于夏代的纪年,没有涉及,或许他认为疑点较多。
他在夏本纪里讲了一大段禅让和启伐有扈之后,才又说回到夏后帝启,容易给人夏代自启算起的印象。
但是,请注意史迁的这句话——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这是说,禹是夏的开国元勋。
司马迁以上记述中的一大贡献,是指出孔甲为不降的儿子,因此,从不降到孔甲的这四位夏后,其实只是两代人。由此可知,如《史记.夏本纪.集解》云:“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三,《世本》。
其中的《帝系》,记载了从禹开始的夏代。
但,一是,此书残缺散佚太多;二是,对此书成书时间争议颇多。
于是不多赘述。
从以上文献来看,禹,是夏朝的开创者,是确定的。
还要补充几句。关于夏朝的积年,有多种说法,比较靠谱的两种,四百七十一年和四百三十二年,但这两种里,都是把禹计算在内的,也不详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夏朝的君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夏朝的君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